巴基斯坦教會領袖
(綜合天亞社╱天新社╱梵蒂岡電台訊)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Malala Yousafzay)及印度兒童權利運動家沙提雅提(K. Satyarthi)一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巴國天主教領袖稱許他們捍衛兒童權利及發展機會。
巴基斯坦卡拉奇總教區庫茨總主教(J. Coutts)指馬拉拉的獲獎是舉國榮譽,對於國際社會常把巴國與恐怖主義掛勾,他說和平獎釐清事實,即該國也有如馬拉拉般的人,敢於反對任何不對的事。
對於巴國及印度的童工及虐待兒童同樣普遍,庫茨稱許得獎者「用自己的方法,致力保護兒童和從事兒童發展方面工作」。
巴國正義和平委員會天主教刊物主管薩曼(A. Saman)稱,馬拉拉獲獎能讓當地人關注婦女權利及她們的教育權利;並指當地教會認同婦女尊嚴及平等機會,也尊重真正的民主文化,而「只有公義才能幫助國家發展」。
馬拉拉致力為巴國婦女和兒童爭取權益。二○○九年初,塔利班禁止當地婦女接受教育,她繼續學業之餘,更在年僅十一歲時匿名透過英國廣播公司(BBC)網誌講述在塔利班政權下女孩教育方面的限制。
一一年馬拉拉獲巴國政府授予首屆「國家青年和平獎」,翌年卻在乘校車時遭槍擊,被送往英國搶救,復原後全家移居當地,她在當地讀書並繼續爭取全球全民教育。十七歲獲獎的馬拉拉成為諾貝爾獎最年輕得主。
「這獎項是給予那些意見應被聆聽,卻不能發聲的兒童。」馬拉拉十月十日得獎後向傳媒說:「他們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有不須因成為童工及兒童販賣而受苦的權利;他們有權利去過快樂生活。」她希望透過其經歷鼓勵世界其他孩子敢於爭取自身權利,不須等待他人援手,「他們的聲音更有力」。
另一得獎者沙提雅提來自印度中央邦毗底沙,一九八○年他開始從事取締兒童奴隸工的事業,發起「拯救兒童運動」;八九年成立「南亞童奴問題聯盟」。他亦是二○○七年美國國務院「取締現代奴役英雄獎」獲獎者之一。
沙提雅提於九八年組織「全球取締童工大遊行」,吸引了逾百國家七百二十萬人參加,翌年又發起「全球推廣教育活動」,聯合全世界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普及教育。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認為這次頒獎鼓勵國際社會關注兒童人權議題,特別在戰爭頻仍地區。教宗方濟各亦是今年和平獎候選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