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循環的氣候問題
約二千年前,一個嬰孩誕生, 他名叫耶穌。自那時起,他被其遍布全球的門徒歡呼為世界的救世主。
耶穌從不拿著矛槍,更遑論槍枝──他從未領導過一個帝國,從未當過政治家、科學家或者教主,也不追求經濟上稱霸、壓制人民或操控世界。可是,他確曾傳揚公義的力量,也確曾遺留給世人活生生的典範,就是自我犧牲能啟迪人心的力量。他所追求的救恩並不依靠任何組織架構,卻是透過尊重他人以及他踏過的土地。
人們對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有多大關注度雖難以推測,但至少有數萬人士在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議門外齊集,敦促大會達成公義的解決方案以解決氣候變化對天主受造物所帶來的威脅。
一方面,人們相信科技和經濟能夠拯救世界;另一方面卻有人深信,只有同情、慈悲,以及對受苦者的尊重,才能促成協議,讓天主的受造物繼續成為自盤古初開就已是賦予生命的根源。
科技源於金錢,以科技作為解決辦法的缺點是其操作原則必須基於投資利潤回報;而以經濟手段去解決困難的缺點,是因為經濟源於科技,故須找到豐沃的土壤才能不斷生產。兩者明顯均出於利己主義。
歷史上,經濟和科技一直都是征服人民、土地、海洋和天空的工具,它們的存在依賴權勢和殖民。可是,在這個領土殖民沒落的年代,人們的焦點便落在海洋、土地資源和空氣上。
殖民現象的沒落是因為它缺乏尊重,它帶來未可知、不可測結果的行動:當第一個煤爐點燃時,人們不知道煤爐會對大自然的週期變動帶來甚麼後果;當拖網捕魚開始的時候,人們並未察覺到海洋生命會變成怎樣。
更壞的是,資源殖民的重要部份是國家安全,而其首要範式仍是軍事方面。因此,經濟強國在巴黎大會上可以滿口崇高理想,但同時卻可以從任何環保協議中剔除自己有毒而無用的軍事硬件,甚至在南韓和南中國海珊瑚礁上興建飛機跑道──即使他們明確知道行動會帶來破壞性後果。
只要科技、經濟和國家安全仍佔國際事務驅動範式的主導地位,人們就難以培養出對海洋、天空或土地的未知元素的尊重。
倘若人們繼續對正在痛苦呻吟的人類缺乏尊重,那麼,地球的呼喊就會如同二千年前出生的那位嬰孩的呼喊聲一樣,儘管主張為公義而奮鬥,卻不為人所聽見,最終世界在這氣候議題上,就會像坐在旋轉木馬上毫無意義地轉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