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更替 不在年齡
上月落幕的區議會選舉可謂令人鼓舞。雖然民主派與建制派在整體議席上仍有距離,泛民個別領袖更敗陣落選,但多區均有「政治素人」打著民主旗號勝選,甚至出現「傘兵」徐子見在港島漁灣選區擊敗在任二十年的鍾樹根。
承區選之勢,我們可預視來年的立會選舉必會成為「兵家之地」,建制及泛民當然出選穩著原有議席,但重點必定是新興政治力量在二○一六年選舉中的角力,力圖爭取泛民與建制兩股傳統政治對壘外的新板塊。
近年,香港政治風潮不由議會泛民主派帶領。由八十年初由港同盟至民主黨所帶領的「議會帶動運動,再由議會消化運動」的模式已經無法應用。去年的雨傘運動就是例子之一,新興政治力量和手段早已突破「泛民 vs 建制」的模式,香港政治的內涵已經更加複雜,不同的新力量皆希望借去年運動之勢,正式由泛民模式進入新時代,區選已經拉起序幕,明天就是更大的機會。
眾多的新力量中,「年青」是各種力量的共同點。不論是青年新政、黃之峯還是本土派,他們屬意參與的代表皆以年青為形象、論述的基礎,一方面用以對比建制不能代表新世代,一方面也比照泛民的老化。但我們要問,如今香港的局面是「年輕」就能解答嗎?政治的世代交替是否更需要深層的定義,而不流於年輕、世代的問題?
英國工黨現任領袖 Jeremy Corbyn 年屆六十六,其數月前的工黨領袖選舉中獲得大量新黨員及青年黨員支持,其重返左翼政黨的路線和個人正直的政治生涯被譽為工黨復甦的希望;在美國,年屆七十四的民主黨總統參與人 Bernie Sanders 掀起左傾政治熱潮,其主張的小額募款運動贏得民眾支持,道出多年來華爾街控制選舉的問題。這兩位
老人已經從政多年,但他們所持的政治理念正為新時代帶來衝擊,道出人民需要, 追上時間步伐。
泛民之守舊或許與年齡有關,「老大」們過於習慣固有一套而失去時代觸覺,議席和選舉主導的民主運動模式未能滿足時勢和支持民主的群眾,選來選去都是差不多的人,相同的觀念,代表他們的不是年齡,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套。
新時代需要新力量,但新不一定需要年輕,年輕也不一定代表新,老也不等於舊。回應世代更替, 最好的方式是提出未來的民主路。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