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社會裂痕
「雨傘運動」持續了一個月,社會同時出現裂痕——對佔領運動意見不同的人士更趨壁壘分明,警民關係備受挑戰。對話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修和卻能讓人走更遠的路。
教會從未抽離於社會,相反它建立了協助社會對話的傳統,為敵對各方、制度及受害者促進修和,不過,有時和平種子要經歷多年後才能綠樹成蔭。教會中致力於和平與對話的天主教運動「基督和平」(Pax Christi),在推動和平的工作上累積了許多寶貴經驗,可讓不同地方借鏡。
基督和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法國天主教人士發起,戰後繼續推動人權、裁軍、宗教和睦,透過對話工作緩解地區衝突,包括促進聖地和平,也與穆斯林等不同宗教人士合作;近年亦推動倡議工作和加強地區網絡,如關注中東衝突和難民問題。
基督和平成員長年投入和平工作,與受壓迫者同行並轉達教會的關懷,陪伴當地人面對困難而非「介入」問題。他們重視靈修,具備清晰理念;同時讓教會內所有人參與。
而「聖艾智德團體」的工作更證明基督徒在推動修和方面可以有更具體的貢獻:該團體於八十年代曾協助非洲國家莫桑比克(Mozambique)各派系間的談判,在多方面努力下,各派系終於一九九二年在羅馬簽署和平協議,結束了十多年的內戰。
上述基督徒團體的經驗反映,辨識「時代徵兆」和為社會把脈的能力需要累積時間和經驗;同時亦不忘靈修祈禱。環顧今日香港處境,過去數星期青年基督信徒在請願活動期間自發舉行祈禱聚會,為這場社會運動補充了靈性幅度。由此,默觀不但能夠為基督徒的社會參與提供養份,也能夠讓他們懷著信德,將人力有所不逮的事交託給上主,向更高的價值開放。
在道德價值日形相對、人人確信自己擁有真理的社會上,對話與修和之路更難走。本篤十六世任內提醒我們,真理應是開放並包含對話:「充滿真理的愛德能使人明白它豐富的價值,能被接納、被分享。其實,真理是言,從而產生對話、溝通及共融。真理既使人擺脫主觀意見及個人感受,使他們能超越文化及歷史的局限,使大家一起評估事物的價值及真義。」(《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
面對不同聲音,聖奧思定說:「在必要事情上,我們要一致;在懷疑事情上,我們有自由;在一切事上,我們要有愛德。」雖然基督徒對這場運動的見解各有不同,但愛德是基本價值。在這場關乎港人前途的運動,每位教徒均須負起促進對話與修和的使命,尤其是參與運動的人,固然要從默觀中反思路向。
這場佔領行動總會結束,展望信徒繼續關懷社會,透過祈禱來支持人民,並協助修補社會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