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和平的基礎
約五十年前,教宗真福保祿六世於梵二會議閉幕後兩年,即一九六七年頒布了《民族發展》通諭。他在通諭中寫下的不朽名句「發展是和平的新名詞」於此刻看來,有更深層意義── 今天世界不曾得到和平,源於許多國家的發展受到人為的壓制。
當今世界的紛爭,緣起於國際資源的爭奪。人們以不計後果的掠奪開發作為發展方向,導致世界資源萎縮,進一步觸發能源危機。這惡性競爭所帶來的是無法避免的種族間互相殺戮。因此,我們現在力求世界和平之際,更明白教宗所說的話,應理解為「可持續發展是長久和平的新名詞」。
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二○一五年歲末的「巴黎氣候峰會」的各國代表在長期努力後,達成了珍貴的共識,值得我們支持。然而, 更深層的解決之道,不僅在於技術上如何控制地球的表溫上升少於一點五度,更重要的是人心的改變,以達致人與大地及自然的充分合作。如果沒有這心態上的改變,光靠這「一點五度」的死標準去要求各國就範,反而可能成為大國對小國的脅迫。
對於改變「世界戰略資源」的紛爭,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呼籲眾人重視對地球的保護,就是為世界和平締造一個先決環境。
談到保護地球,締造和平的問題,即需要正視目前世界各地所面對的種族及文化之間的仇恨,月前的巴黎恐怖襲擊就是典型的例子。要制止這種人類之間的互相廝殺,重點在於如何化解既成的仇恨,這也牽涉到另一個和平的主題:寬恕。如果沒有寬恕,世界一切和平工作,都會徒勞無功。
教宗方濟各為「慈悲禧年」而頒布的《慈悲面容》詔書,直接指出寬恕的重要。教宗在呼籲人類互相寬恕的時候,亦提到實踐「寬恕」殊不容易。他說:「寬恕,有時看來多困難!但是寬恕已被置於我們脆弱的雙手裡,為使我們心靈獲得平安。人必須放下憤怒、憤恨、暴力及復仇,才能喜樂地生活。」(《慈悲面容》9)
也許,一如他的前輩教宗,方濟各會被政治家嘲笑,說他無實質力量去改變政治現狀。但教宗方濟各在《慈悲面容》詔書中提到,「慈悲的另一方面,是要超越教會的範圍。慈悲使我們與猶太信仰和伊斯蘭教聯繫;兩者都同樣認為慈悲是天主最重要的屬性之一……伊斯蘭教對造物主的眾多尊稱中,也尊稱造物主是「慈悲良善」的;這呼求常掛在忠誠的穆斯林口邊,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的軟弱中,常感受到慈悲的陪伴及支持。」(《慈悲面容》23)
教宗這份從心底裡的呼籲,比任何武器更能化解衝突的危機。
在這慈悲年的和平日,思考如何與各宗教的同胞攜手解決人類社會的危機問題,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