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春天的期盼

期數
3749
刊登日期
2015.12.25
主曆
主曆 2015 年 12 月 27 日

每年到了最後的日子都有一連串的節日,最初是冬節,跟著是聖誕和新年,再不久就是春節了。冬至是所有文化傳承的最重要節日,因為這天是由日短夜長到日長夜短的轉捩點。俗語說「冬大過年」,是因為過年等節日幾乎可說是由冬至派生出來的。遠古時初民對每年三百六十多日周而復始的認知離不開發現有個起點,只要把木桿樹立在地,每天測量其投影的長度,便可得知有這麼一天,由日短夜長到日長夜短,這是個轉折關頭,這一天便被命名為冬至。從字面上看,「冬至」本來的意思是「冬天來到了」,但中文的「至」也可解作「極至」,你可把這天看作最黑暗的日子開始過去,世界由暗轉明的日子開始出現,但實際上,一年到晚最冷的日子還在後頭,真正到轉暖還須等很久。在北方,天寒地凍,貧者和病者都不易熬過, 於是便有「數九寒冬」的說法:古時國人以九為極數,九九八十一,以為數之最大不過如是,於是便想像著由一數起,每天數一下,寧會等不到春天?於是小孩便要填一種描紅本,印著諸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之類的字句,每句九字,每字九筆,每天填一筆,到完成,冬天也過去了。所有古文明,嚴冬總與肅殺甚或死亡的意象相聯,冬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帶來希望,也讓人們在數著指頭度過最難熬的日子時,有個心理依傍。

據說商周及以前,一年只分春秋兩季, 其後才細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因此史書才叫《春秋》。在二十四節氣中,也只有冬至和清明是自古的法定假日。冬至的意義在於迎春接福,清明在春分後十五天,轉暖大局已定,農事也告開始,便得先忙著祭祀,估計最初是祭天地鬼神,晉以後才變成民間祭祖節日的。節日是族群文化裡每年周而復始的儀軌,背後是尋求人活在這世上的意義和希望的心理沉積。冬至成了最重要的節日,便很易理解。據說儒略曆初行時也把冬至定作元旦,因人們堅持把朔日定作歲首,元旦才被推遲到冬至後十天。中國古代也曾把冬至日定作歲首,現在農曆把一年之始訂在寅月,是漢武帝時才開始的。

聖誕節本是紀元前後風靡羅馬帝國的密特拉教的日神節,本來是羅馬人的冬至日, 但羅馬人是拜月族,因為月亮由朔到望會有三天不知去向,他們便認為真神該在後三日才誕生,他們的日神節於是便定在冬至後三天。早期教會對耶穌在哪天出生有過幾種不同的說法,其實,經書上也沒有提及耶穌出生的準確日子,既然先知有謂他是「正義的太陽」,在這天慶祝聖誕,也算是入鄉隨俗吧?聖誕是個充滿希望的日子,也許,面對光怪陸離的世道,你未必敢說明天會更好,但想起太初有道,道與天主同在,道就是天主,就在這一天,道成了肉身,就活在我們當中。世上有比這更大的奇跡嗎?在聖誕歌聲裡,你能不生出喜樂和希望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