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五個小孩的校長

期數
3751
刊登日期
2016.01.08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10 日

※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現代中國
      單元四:全球化

 

○○九年,元朗錦田元岡幼稚園快被殺校,剩下五個窮學生,若果來年沒有五個學生就會正式被殺校。學校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用四千五百港元希望聘請校長,呂麗紅決定應徵,成為全香港最低薪幼稚園校長,希望幫助五個小孩轉校,更成功挽救元岡幼稚園避免殺校,這事跡更被改編成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

事實上,元岡幼稚園當年的荒涼景况,比電影裡的更不堪。那道破爛沉重的鐵門已損毁,只用「威也」將鐵門索住,之後才找到好心師傅免費換門。學校的鐵絲網全生鏽,掛滿地產商banner。課室的窗鏽迹斑斑打不開,冷氣機一開,大噴灰塵。每逢下大雨,課室外空地水浸,孩子想去廁所,她便把他們逐個抱過去。馬桶灌滿水,她親自清理。呂校長不單是全香港最低薪幼稚園校長,更義務當保母車司機,全部「一腳踢」,為的是守護五位貧窮小孩的學習權利。

《天主教教育宣言》指出:不拘屬於何一種族、環境、或年齡,人人既皆享有人的尊嚴,則人人皆在接受教育上有其不可剝奪的權利。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訂明每一位小朋友都有權利: 接受免費小學教育,獲得中學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機會,預備將來在自由社會中擔當積極的成年人角色。 

「元岡幼稚園」呂麗紅既是校長、老師,也是關懷幫助學生家庭的社工。因為她很關心學童,常常家訪希望要調和學生的家庭問題。校長希望藉著家訪,了解他們的困境以及鄉村文化,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告訴他們不是沒有辦法。

元岡幼稚園裡,當初窮得無法轉校的最後五位學生,得到天上最大的禮物—一位有心有力的老師呂麗紅,她告訴小孩甚麼是夢想,無論如何也要努力讀書,環境如何也無用自卑,記緊抬起頭做人。呂校長提醒同學和他們的家長要有夢想,而她自己的夢想,就是做一個永不放棄的老師。

《天主教教育宣言》指出真正教育之目的,為培養人格,以追求其個人終極目的,同時並追求社會的公益;因人乃社會之一員,長大成人後、亦應分擔社會的職責。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和生長。教育不是教曉你多少知識,因為知識也會有錯誤的;教育也不是訓練你擁有多少能力,因為能力是會落伍的;教育應該是學會學習、生活、探索和成長。

呂麗紅校長放棄在名校任教,不計較低薪, 出任元岡幼稚園校長,被冠以神奇「呂」俠的外號,把一間面臨倒閉的鄉村幼稚園起死回生,由九年接手時的五名學生,到新學年已逾六十名學生,繼續堅持以身教和愛心教導學生,她親自將一直擁護和堅持的教育理念實踐出來。

《五個小孩的校長》提醒我們教育的真諦。面對不斷的教育改革、分數、考試、操練、起跑線、排名……邀請我們回到本源,回到人身上, 邀請我們反思……我們要撫心自問:究竟我們願意培育孩子成為擁有一大疊證書的考試機器,還是擁有自由意志、感情和夢想的人? 

問題研習: 

教育的目的是甚麼?學生的才智是以成績來衡量?學校是否只有考試和功課?窮人沒有資格讀書?求學只是求分數?贏在起跑線是否最重要? 你究竟向孩子灌輸了甚麼?你願意培育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參考資料

《兒童權利公約》(1990) 

教會指引

  • 《天主教教育宣言》1965) 
  • 《致美國兒童廣播詞》教宗保祿六世1971) 
  • 《讓我們給兒童一個和平的未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5) 

延伸電影 小說

《天虹戰隊小學Laskar Pelangi》2008)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