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在於看到突破之可能

期數
3751
刊登日期
2016.01.08
作者
蕭綺熙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10 日

我在這個年紀(研究院畢業後工作了八年),決定離港一年往外跑,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是告訴自己「突破是可能的」,而且「隨時都可以,年紀大不應該成為理由」。活在香港太久,那種保守而凡事求穩定的心態,愈來愈強烈。我害怕這種耽於安逸的心態終有天會蠶食我,不只影響自己求突破,可能有天甚至會令我抗拒身邊共事的人追求進步和改變。單是預想就覺得可怕,因此我毅然出走,逼自己看到各種可能性。

拉丁美洲實在是在這個前提下,最為正確的選擇,因為到拉美體驗的,要不是喜歡不一樣事情的人,要不就是人生有點經歷,希望放一次長假,讓自己看清楚自己,沉澱生命中的一切。我發現把自己隔離到九丈遠外,受著各種文化衝擊,以及聆聽不同的故事,世界便真的會大起來。 現在就讓我分享一下,我在厄瓜多爾旅館打工換宿時,接觸到的各種人與事,拉闊自己的想像空間的經驗。

跟我夥拍看守旅館的是一個跟我同齡的荷蘭男子,他叫Jasper,兒時夢想是經營旅館,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當銷售經理當了五年,他完全被工作悶倒,就連笑話都重覆地說著,因此決定辭職,給自己一個創業的可能—到厄瓜多爾去當義工, 爬山之餘更是學習如何經營旅館,印證一下自己的感覺與能力。我們分開時他正在籌謀找一間正在南美地區經營,但考慮轉手的旅館,透過洽商以慢慢開展大計。

碰上另一個美國義工Anna,她在我們的旅館負責調製雞尾酒,在閒時則試做各種小菜,與眾同樂。後來聊天時才得知她從芝加哥大學英文系畢業三年來,一直做著「主流」外的工作—侍應及調酒師。這麼「浪費才華、學歷」的事在香港幾乎不可能發生,但這女生卻能驕傲地告訴別人她很喜歡她的工作,而且社交高手的她非常享受工作,因工作讓她發揮所長。

汶萊女生Jo流浪世界三年,沒有取容易走的路徑,而是沿途一直靠截順風車(直到要跨越大海),兼到處露營,用最低廉的方式遊歷世界。我很難想像這件事具體怎樣做,她便分享她一直由亞洲到土耳其再到歐洲,都是坐順風車,完成歐洲旅程才上廉價航班飛抵南美。在這八千哩路雲和月的日子中間,有許多人與人之間的扶持、互助、互信和交流,道來都是美好的。凡事求快的香港人包括我,沒耐性,即使我有十個月的時間消磨,都沒想像過飛行以外的種種可能,容易錯過這些「曲線思維」而得的有趣選項。

這些人的故事,教我發現自己多年來都活在各種框框內。這次可謂有兩項重大發現:第一,我明白到效率往往扼殺創意和心思,我希望自己身為老師,能給學生空間去蘊釀,慢一點作抉擇和得出成果。第二,要讓年輕人有發夢然後追夢的機會,不要過於要求年輕人向單一方向發展。

我希望自己能持續帶著一份冒險精神和信心,在這講求實際、安全、穩定的社會裡,正面影響年輕的生命,鼓起勇氣想像和尋找另一些可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