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選讀小學

期數
3751
刊登日期
2016.01.08
作者
陳偉彬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10 日

前陣子認識了一位母親,聊起孩子就讀的年級,恰好同是K3。她便熱烈地回應,訴說為了應付各式各樣的「考試」,家長和孩子這個月相信也倦透了!我心底疑惑,那時剛踏入十月,沒錯是中小學統測的日子,但我們的孩子只是幼稚園學生,何需為了「統測」而操心呢?我東拉西扯地回應了幾句,發覺她提及的「考試」,原來是指各私立及直資小學,在九月底開始的「入學面試」! 

我那麼後知後覺,主因是我和太太除了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到心儀的津貼小學遞交表格外,並沒有報讀任何私立或直資小學, 因此也不需應付眾多的面試壓力了!那幾個周末,我們還特地去了放風箏、踏單車、還參與了香港單車節的嘉年華會,感覺相當充實及愉快! 但倘若以香港的主流價值去評估,肯定認定我們是十分「不長進」及「懶惰」的家長了!不是嗎?為了兒女的未來,當然一家人要全力去拼; 那怕是如何艱辛,即使周末全日要不停地面試, 也是值得的! 

猶記起朋友們以前,幾乎每個九、十月的週末,都要帶著孩子去不同學校面試,異常疲累,也疑惑這是為了甚麼?換來多是近似的回應:「香港個個中產家長也是這樣,有甚麼辦法?而且即使最終不去私立或直資小學就讀, 有了個位,就當是買個保險罷!」我和太太卻認為,既然有合適的津貼小學,何需又為了甚麼保險,或是「更好」的學校而浪費時間呢! 現在據了解,亦「進化」成要面試幾次,包括個人、家長及集體形式,為的是更有效篩選出更合適的學生;而且面試很多也是在平日下午舉行,家長及孩子也必須告假呢!我想問:真的有需要讓只有五歲的小朋友,陪著父母,那麼疲於奔命,承受不必要的壓力,為的是「買個保險」?究竟社會及朋輩的壓力,還是孩子本身重要呢? 

先好好準備 後全心交託

話雖如此,關乎女兒選讀小學的事宜,我和太太是否完全沒準備,聽天由命呢?當然不是! 早在女兒讀N班時,剛巧抽到免費門票,於是我們便去聽了一場「如何準備小一派位」的講座, 因此也早已知悉升小一的「遊戲規則」了!之後,也是在派位前的一年,我們出席了不少的小學簡介會及開放日,親身實地了解不同學校的情況。到今年九月,我們已大約有共識及目標,故再訪心儀的津貼小學,再出席其簡介會外,還跟校長及家長交流,希望能從多方面去清晰學校的校風、教與學情況。到交表格及放榜前的日子, 我們也為此特別做了「九日敬禮」,誠心把女兒的未來小學生活交給天主,深信上主的祝福及帶領。結果是,也十分感恩,女兒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順利入讀了本區的天主教小學,不需再為此而煩擾了! 

歸根究柢,我認為焦慮、比較及「怕蝕底」的心態,主導了香港家長的每個行動及決定!我無意抹殺父母的辛勞及對孩子的付出,也不是為教育制度開脫;但作為公教父母,我們是否像普通家長般,為著孩子的學業及前途,總是憂心忡忡、完全被主流媒體拖著而行呢?我們會否有不一樣的選擇?信仰的位置及影響在哪?我們是否相信上主的慈愛,比我們更為著孩子未來著緊, 也更有智慧地保守他們呢? 

關乎如何成功,我常常提及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了多位社會上成功人士,指出他們傑出成就的主因有四:首先是成長時父母有充裕及優質的時間陪伴;其次是在他們身旁的成年人,有較一致的價值觀;另外,他們自小已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最後就是有朋輩的正面影響。研究的結論是:學校教育對孩子未來是否成功,它的重要性其實遠比我們認知的為低! 因此,為現今的父母,多點閱讀有素質的書籍及研究是必須及必要的。

「慢慢來」的叮嚀

 

最後,想起龍應台多年前的一段描述:「我, 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也許,「慢慢來」的叮嚀,除了為我們的孩子外,還對現今香港父母,也是同樣的重要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