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講故事

期數
3750
刊登日期
2016.01.01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03 日

心理及精神分析學家艾理斯(Albert Ellis)引用斯多噶派哲學家艾皮帝特斯(Epictetus)在公元一世紀所說的話:「人並不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對該事情的看法所困擾。」斯多噶派著重冷靜、理性思考,認為理性思考與情緒狀態有密切的關係,並且會對行為有所影響。

回說這次要說的「故事教育」,它是以情節及與聽眾互動,對於聽眾有主動與指導取向的效果,亦即是故事人演說故事的指導性影響包括:人格模塑、人生觀、處事價值觀、情緒調控、行為表現、擴闊及延伸生活與想像的體驗。

到底講故事是如何達至這強大的力量?

從人格、精神及行為學來分析,人大概是遇到「觸動的事件」,經由「信念」,再引發「情緒反應」,故事教育就是從舊有的「信念」中,提供「多角度」元素、甚至是駁斥,再引起「思考」效果及帶來「新的感受」。

說故事的人在過程主要是教導、矯正與學習的過程,透過一個故事中,活和安全的思考過程,讓聽眾學習如何應用邏輯思維和大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或逐步建立心智。

以下是故事人當旁白時,可以為聽眾帶出「多角度」元素、「思考」效果及帶來「新的感受」的方法:

——提出問題,包括是非題、選擇題、開放式問題來引發對事情及人物感受的思考

——描述情境或以身教題目之提問,引起聽眾投入情緒 /同理心在角色中

——讓聽眾參與在角色的正向行為 /語言內

——回應聽眾以強化聽眾的價值觀:(一)故事人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做法;(二)故事人扮想想聽眾回應後,提出可能的後果 /轉捩的情況;(三)故事人對聽眾不合理的回應,表示自身一定不會這樣做(偶爾可配合厭棄的表情、描述後果、用形容詞描述聽眾這回應,例如:這樣做是不夠聰明的)

說故事是教育的一種工具及手段,能提供語言(口述 /身體 /氣氛營造 /想像),語文能力;另一方面,是聽眾心理的感動、批判思考、價值觀的交流。所以,說一個動聽的故事前必先有動人的心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