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若男的啟示

期數
3750
刊登日期
2016.01.01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03 日

作為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 每天在診症室裏工作,除了要治療病患者的心理障礙外,很多時還要關心病患者家人的情緒反應和所面對的壓力。有些人患上精神障礙, 除了影響自己的生活外,也會直接影響他的照顧者,甚至整個家庭。假如醫生只着眼於病患者本身,而忽視或不理會其精神障礙對家人的影響,便可能對患者構成進一步的損害。

最近看了一齣本地製作的二○ 一五年新浪潮短片《若男》(C o n d i t i o n e d),由陳淦熙執導。故事講述在香港新界圍村發生的一個故事,主角是一名女生若男,她是一名學生,在破碎家庭中成長,爸爸終日不在家,她跟媽媽相依為命。不幸地,媽媽是長期精神病患者,精神狀態不定,有時無故哭泣,有時語無倫次,嚴重時行為異常,將家居弄得翻天覆地,她不接受丈夫經常不在家,另外,她一直以來都把女兒看成為兒子,替女兒剪頭髮時也造出男兒短髮型,這可能跟重男輕女的想法有關。女兒在日常生活中,委屈地配合媽媽的想法,打扮和衣著都顯得中性,她也避免在家中清洗女性的衣物,於是偷偷地把自己的衣物帶到一位有家庭問題的男性朋友家中清洗,朋友的家彷彿成了她在家庭壓力下的心靈庇護所。

後來,這男性朋友需要搬離圍村,邀請若男一起離開, 但她不捨得離開患精神病的媽媽,認為即使有多困難,媽媽都需要她的照顧。在父母分開、媽媽患病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形成了她成熟的性格,培養了責任心。最後,她為了讓媽媽面對現實,內心充滿無比掙扎,在家忍痛地穿上原本女性的衣著,對媽媽道出真相, 就是爸爸不會再回家。

這短片描述了一位長期精神病患者的女兒,在長時間照顧媽媽的壓力下,沒有足夠支援,只能默默地沉着面對,被迫在困難的環境中成長,時常鬱鬱不樂,不能時刻找到傾訴的對象,只能把負面情緒埋藏在心底。

長期精神病患者,假如得到身邊的家人支持和鼓勵,對病情的康復有很大幫助。但是,假如家人的壓力太大,可能出現適應障礙、抑鬱症、焦慮症等問題,那時家人便沒有能力繼續擔起照顧者的角色。所以,作為照顧者,應該多留意自己的身心健康,先照顧好自己, 也要懂得如何處理壓力,才有精神照顧家人。醫護人員在醫治病患者之外,也應多些關心照顧者的需要。

 

 

作者電郵: [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