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東亞青年出席廣播影視聚會

期數
3750
刊登日期
2016.01.01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03 日

(天亞社訊)來自東亞區的天主教青年團體聚集澳門,討論各自地方教會在媒體上的發展, 這些年輕與會者認為,新媒體潛力無限,必須善加運用,在社會問題上發出教會的聲音。

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東亞區研討會於剛過去的十一月廿八日舉行,以「社會公義與和平」為主題,邀請了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從事傳媒有關的天主教人士出席交流。

研討會翌日安排了專為青年教徒而設的環節,協辦團體香港教區視聽中心的王慧慈對天亞社說,自協會成立以來,大部分會議都由各地成員的主管級人士參與,較少年輕聲音。

她說,「主管通常都是策劃的角色,而推動則需要青年的力量」,希望這次透過更多青年的參與,使他們能夠「接棒」傳承。

參加者圍繞大會主題,表達了各自地方教會回應社會公義問題的情況與困難,又認為教會必須擁抱新媒體。

澳門《號角報》總編:有責任提批評

澳門《號角報》總編輯若瑟.彌額爾.恩卡爾納桑(José Miguel Encarnação )指,雖然該報有教會背景,但不直接由教區管轄,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編採自主,不用緊跟官方立場。

這份澳門唯一的天主教葡文報章曾因為批評一些社會事件而引起爭議,恩卡爾納桑指出, 《號角報》作為媒體需要辨別好壞,而且有責任提出批評,「我們有時和教會並不一致」。

日本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主席町田雅昭指出,當地教會歷來對社會議題的參與度一向不高,尤其在一些不公義的社會事件上。

町田雅昭舉例表示,在隱瞞核污染問題上, 教會並沒有發聲,因此,他們正嘗試在社會議題上多發表聲音。

然而,新成立的天主教網絡電台主持人淺野澄指出,日本的教徒不多,廣播的首要目的是傳教,希望吸引年輕人收聽。

這個網台會在節目中播放天主教歌曲,邀請教徒青年交流日常生活,此外也曾與「日本明愛」合作,分享如尼泊爾地震時義工前往災區的見聞等。

香港《曙暉》編輯 期望媒體選題更廣

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屬下刊物《曙暉》的執行編輯張耀聰認為,香港教會媒體聚焦教會活動,受眾針對教徒,未能將天主教的精神及教會訓導傳揚出去。

他說,教會媒體在選題方面可以更廣,多報道與弱勢社群有關的新聞,例如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甘浩望神父(Franco Mella),如何幫助滯留香港的非洲難民,使信仰進一步走進生活層面,亦可改變外界對天主教信仰不問世事的觀感。

教會對媒體的運用可以是多元化的,張耀聰對天亞社說:「我看到韓國教會可以拍電影,日本可以有電台廣播,那香港教會是否可以想深一層,除了派發數碼光盤和售賣報紙,思考怎樣更好地將新媒體元素與現有媒體結合。」

隸屬《號角報》副刊的天主教青年月刊《清泉》負責人陳庭鋒指出,現在的年輕人十分忙碌,是「看圖片比看文字多」的一代,若然仍走傳統刊物暮氣沉沉的路線或會流失讀者,因此,《清泉》的內容須貼近生活,表達形式需要吸引。

《號角報》副主編葉家祺表示,新媒體不斷發展使資訊爆炸,必須在表達形式上有創新,他們從去年開始製作精美的跨版視覺資訊圖表,使宗教資訊可以更有效地傳播。

王慧慈指出,這次聚會是為三年計劃踏出的第一步,首先互相認識取得聯絡,然後在協助這些青年團體的媒體發展。她說:「我們可以向他們提供專業的意見和幫助,希望兩年後大家能夠再聚會。」

 


 

教會媒體與關社 若瑟

 近年東亞地區面對不少具爭議的社會問題, 最近多位公教傳媒人、正義和平工作者、學者本著信仰與服務經驗,探討教會媒體在這處境下的關社使命。

天主教廣播影視協會(SIGNIS)與聖若瑟大學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澳門合辦研討會,主題為「社會公義與和平:教會媒體在今日社會之貢獻」。雖然東亞教會處境各有不同,但使命相同, 都需要勇於為信仰作證,「不作斗底下的燈」。

講者分享東亞各地的社會挑戰:雖然韓國教會關心正義和平議題,但教會及大眾媒體的言論自由受到當局限制,這亦收窄教會的傳播工作空間;日本經歷福島海嘯與核電廠洩漏幅射,受害民眾至今仍未回復昔日生活,加上最近安保法案通過,社會愈加不安;澳門都市化及賭業發展迅速,但如何作好規劃及保存宗教人文氣息,成為社會的重要挑戰。

然而,當輿論未能聚焦於這些社會問題,或忽略弱勢群體的權利,公教媒體尤其需要擔起先知角色,向公眾指出公義原則,而不應成為政府喉舌,須維護人民的民主權利;教會媒體亦可以幫助公眾了解教會人士的正義和平工作,從而鼓勵他們關心弱勢群體。

與此同時,教會傳播工作並非單向輸出價值,需要重視互動,正義和平工作亦如是,既要在信仰的光照下宣講真理,也要促進社會對話, 團結善心的人共同改善社會狀況,這能為教會參與社會提供多面向,而非單純扮演倡議者,更負起促進交談與修和的使命。

教區視聽中心在會上分享其作品《我主我城》,當中回顧了香港教會在「雨傘運動」期間的經驗。

教會的社會行動一直以社會訓導為經緯, 而歷代社會訓導更重視與社會實況對話,總結歷史經驗,故此與會學者提醒,民間社會在改良社會的過程中需要與學術對話,以更有系統地分析社會問題和聚焦於公益,為此,媒體需要分析現況,幫助受眾更深入地反思社會問題。

講者強調這些工作吃力卻未必即時收效,但教會不應害怕接觸傳媒,反而需要透過它們接觸更多受眾,為教會的愛德工作爭取更多支持;並要讓媒體敢於傳揚信仰真理去照亮他人,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