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祈禱週 細味上主德能
普世教會一月十八至二十五日慶祝「基督徒合一祈禱週」,本年的主題是「被召去宣揚上主的德能」(參伯前二9)。
在這禧年內的合一祈禱週,教宗方濟各於一月二十五日(聖保祿歸化日)出席聖保祿大殿的大公祈禱聚會時,會穿越大殿聖門。
祈禱週的主題由拉脫維亞的教會人士合力撰寫,提醒基督徒勿忘受洗時,便已領受上主的召叫去傳揚福音。
根據本年祈禱週的資料,「傳揚上主的德能」關乎治療創傷;尋求真理與合一;以及維護人類尊嚴。
上述三者正正反映出天主慈悲的面貌。教宗在慈悲禧年詔書中,便強調天主的慈悲是教會生活的基礎,反過來說教會生活與天主的慈悲亦息息相關,基督徒應學效這份慈悲心腸。
教宗在詔書中又提出皈依的具體方法,除了朝聖和辦告解外,他鼓勵信徒多寬恕、多付出,而不是譴責和判斷;少說閒話;開放心懷關顧邊緣人士。詔書並提到,慈悲與公義是一體的兩面,且兩者同時源於天主的愛。
在香港,在這合一祈禱週內,天主教會也將聯同基督徒團體舉行一些聚會,我們從中須思考如何能把上述的合一幅度,具體地落實在當前的處境中。
香港近日出現連番令人關注的事件,如討論經年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政府提出的藍圖原來對「全民」有另一番理解,是有資產上規限的; 特首在爭議聲中委任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這任命不顧大學教職員和舊生在投票中的反對意見,招來千人上街請願;銅鑼灣書店五名股東和店員相繼失蹤,內地半官方傳媒不諱言每個政府的「強力部門通常都有規避法律讓一個被調查者進行配合的辦法,既達到開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線」,事件令不少港人都擔心內地出現的「被消失」現象,會否在香港出現,以致一國兩制的前景堪虞。
銅鑼灣書店李波失蹤事件中,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屬下一委員會便向成員教會和眾基督徒呼籲,請各人為當事人和事態祈禱。這便是基督徒合一,尋求真相,維護人性尊嚴的例子。祈禱以外,一些基督徒群體亦推展關社培育活動,以及為社會事務執言,甚或社會行動。
如何在促進信徒尋求合一與皈依的同時,把這精神推廣至社會層面, 繼而付諸行動,此課題值得深思。若基督徒要為上主的德能作見證,便得在社群中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讓人在紛亂中看到基督的真光。
教宗方濟各在一月八日的推文中便說:「當世界舒適地在自私中酣睡時,基督徒應負起喚醒世界的使命。」這也是我們在合一祈禱週內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