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網絡成癮(一)

期數
3752
刊登日期
2016.01.15
作者
黃宗顯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17 日

在日常生活中, 你有沒有運用互聯網呢?一天二十四小時內,你花了多少時間在網絡世界呢?在互聯網世界中,你最常做甚麼事情? 網絡活動有沒有干擾你日常的生活如學業、工作、社交活動?假如你遺失了手機,暫時與網絡世界失去聯繫,你有甚麼感覺?假如日後沒有網絡世界生活,你可否繼續生存呢?

在我童年的時候, 電腦還未普及,我家沒有電腦,小時候的生活主要是讀書、學習小提琴、看電視和跟家人朋友遊玩。今天,互聯網世界已經十分發達,滲透性和影響力甚高,不同年齡層人士隨時隨地都容易接觸。在街上,大家看到孩子的生活模式不同了,例如:從前,跟父母到酒樓飲茶,父母會在酒樓外的報攤購買一本兒童讀物給孩子;今天,不少孩子手上沒有書本,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部智能手機,甚至是一部平板電腦,在飲茶時玩電子遊戲,或進入互聯網,或看網上影片。這個在街上的習慣, 也可反映孩子在家時的活動。

今天的年青人, 大部份都會接觸互聯網世界,他們甚至比其他年齡的人更容易掌握和精通,網絡世界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他們花在互聯網的時間越多,便越能享受其中的好處, 但同時也會更被其壞處影響。其中的壞處不少,例如佔據日常活動時間、減少正常社交生活、減少與家人溝通相處,影響睡眠質素,在網絡世界中受騙或被欺凌等。

手機不離手, 已是都市人普遍的現象。究竟怎樣才算是過度沉迷互聯網呢?每天花多少時間在網絡世界才算是病態呢? 一九八一年, 已有人提出「電腦成癮者」(C o m p u t e r A d d i c t s)這名稱。一九九五年,學者Dr. Ivan Goldberg 提出了「互聯網成癮」(In t e r n e t Addiction);後來,Kimberly Young 提出「互聯網成癮」可成為一種新的精神障礙,特徵是沉迷互聯網、不能控制互聯網的使用、嘗試減少應用互聯網時會出現不安和急躁。除了這名稱外,後來也出現了其他相似的名稱, 包括「電腦成癮」(Computer Addiction)、「互聯網問題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 s e ) 、「互聯網強迫使用」(Compulsive Internet Use)和「電子媒體病態使用」(Pathological Use of Electronic Media)。

過往二十年,越來越多專業人士和公眾人士認同這問題的存在和廣泛影響,但目前有關精神障礙的國際分類指引如「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 10)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還未有「互聯網成癮症」這項目,唯一跟這問題相似的,是D S M - 5 中提及的「互聯網遊戲障礙」(In t e r n e t Gaming Disorder),列明此項目需要日後更多研究,暫時還未成為官方認可的精神障礙。

 

•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