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恩慈之年
假若你曾參加過一些八天或以上的退省或靈修指導,你或許會發覺自己的生命會因為這些經驗而有改變,因為在過程中你有機會與那位愛你的天主相遇,在這親密的關係中,藉著祂充滿慈悲的恩寵的賜與,潔淨了你的心靈, 從而得到生命的更新。因此,當避靜者完成退省之後真的宛如一個新人,充滿了恩寵及神慰、從他們的面容上顯發出上主的慈恩!這些靈修經驗雖然表面上是人的主動,他們打開自己的內心;但是,實際上卻是天主的主動,祂首先愛了我們,並讓我們能開放地接受祂的愛,好能醫治內在受傷的心靈!
正如在本主日的福音中,路加描述了主耶穌在經過受誘及試煉之後,展開祂的公開生活。路加在編排上將主耶穌的公開生活分為兩大部份:首先,他描述了主耶穌的言論(路四16 — 30 );及後,他再闡釋了主耶穌所行的奇跡(路四31 — 43 )。同時,在開始的引言之後,路加在有關主耶穌言論的描述,加上了一個行動的框架:「他來到了納匝肋…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路四16 )、「他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路四30 )。在這框架中,路加描述了主耶穌的兩次言論(路四16 — 21 ; 23 — 27 )及群眾的反應(路四22 ; 28 — 29 )。然而,在描述的第一個言論中, 焦點在於主耶穌所讀的聖言。這段聖言取材自依撒意亞先知書,而路加亦作了一些修訂:「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信…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 宣告上主恩慈之年」( 依六十一1—2),但路加刪減了:「治療破碎了的心靈」!綜觀其意,讓我們先看一看路加所引用的經文。「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 這使我們聯想起主耶穌的受洗,聖神如同鴿子的形狀降臨在祂身上。從這刻開始, 主耶穌的身份及使命便得以確定: 「因為他給我傅了油」(路四18 ),好能傳報天國的喜訊。這是主耶穌的首個使命,也就是向「貧窮」及「謙卑」者傳報喜訊。
這份喜訊使我們想起教宗方濟各曾指出:我們的信仰不只是在聖堂裏參加禮儀;亦應包括在生活中關心那些貧苦大眾。我深切體會到教宗的訓導的含意,他鼓勵我們以「愛德」為近人服務,使他們感受到天主是愛、人間有情!但是,最重要的是這份服務並非一種工作、一個項目,而是內在澎湃愛情的流溢、是一份不可能不滿全的使命,因為藉著這份分享,人性能達致圓滿!試想想:俘虜得到釋放、盲者復明、受壓迫者獲得自由,不是一份空想,而是生命具體的轉化!若然要達到這份轉化,我們必須把握每次「愛」的機會。因為, 只要能「愛」,生命便可改變!今日世界,這麼多傷痛、這麼多失望、這麼多不公義,問題不就是在「愛」內有所欠缺!當人類不斷追求物質的滿足、個人成就的快感、妄想控制他人…… 時,人內心便有很多機會備受傷害: 自私、貪婪、驕傲、迷戀… … 。這時,空虛的心靈便渴望一份靈性的治療,天主的愛便是受傷心靈的良藥: 「上主的神… 治療破碎了的心靈」(依六十一1)。然而,這份心靈治療並不是一些外在的行動,而是個別內在的親密接觸;故此,路加並沒有將它與其他外在行動並排。
事實上, 主耶穌在會堂宣講之後,曾經在曠野中祈禱且備受魔鬼的挑戰。在這場神魔對抗中,主耶穌得到了絕對的勝利,祂既沒有因這些試探而跌倒;反之,祂更能從中向我們指出修德的重要。因為,我們只能憑完備的德行才能活出真正主耶穌的面容。因此,主耶穌在每件事前懇切的祈禱便成為了我們生命成長的借鏡。若沒有祈禱,即代表我們未能與天主建立深厚並親切的互愛關係,更未能藉此激發我們潛藏互愛的動力,我們便不能透過生活將天主的愛分享給周遭的兄弟姊妹。故此,當「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路四14 )時, 祂是充滿著一份仁慈及憐憫的心懷, 且能透視人心一切所需而加以回應。這便是天主賜與的「恩慈之年」,充滿恩寵及希望!這是一個神聖的結合: 祈禱與愛德服務,二者合一便能結出美善的果實。讓我們祈求上主恩賜每位信眾在靈性生命上與主親密結合、在生活中敏銳於周遭兄弟姊妹的需要並加以回應,好使這份互愛的動力能不斷地運行,呈現天主慈悲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