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兒童的語言講故事
期數
3753
刊登日期
2016.01.22
作者
莫萊茵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24 日
「用小朋友的語言講故事」,意思不是說「BB話」,而是講故事時,用表情、身體及聲音來交代畫面、營造氣氛和牽起聽眾的感情。
這些都是原始的表達工具,亦跨越了聽眾語言理解、能力和程度及認知的方式,可讓不同的人參與在故事當中,藉參與故事活動而有所領會。
充足時間 讓聽眾理解和感受
若想要用每人都能看懂、意會到故事內容,最重要的條件是時間。故事人需要先安排一節充足的故事時間,就是不能貪心,不要把很多內容填密在這時段中;反而是用盡整段時間,來帶出一個簡單的故事信息。
故事人應努力把故事情節和感情,分析細緻地扮演出來,讓聽眾明白所表達的角色、場地、事情和感受為目標,就像聽眾在看默劇一樣,慢慢從觀看及觀察中得到理解。
語氣、表情和身體語言
人是有感官的。從嬰兒開始,人已不停接收別人的語氣、觀察別人的表情、記憶其他人對信息的反應和回應,從而獲得心理認知,感官輸入後腦神經連結起來,亦有所增長。
這種原始的「閱讀」和「學習」能力,是人的高智慧特質。這是不論嬰兒以至老人家都有的能力。所以故事人要找回這種牽引心智的方法,練習用「火星話」來說出故事畫面,讓聽眾在語氣、表情和身體語言表達中,感受到場景的氣氛和自身投射和思考。
練習互動交流
說故事時,運用以下方法來開拓話題,並由話題中交換記憶、情感和認知,這包括幾項。(一)演繹角色,描繪意境;(二)唱出相關兒歌,唱歌或哼唱符合音樂氣氛的旋律;(三)傾談(擬聲,引發聯想,引起共鳴,引起回憶,提問意見,支持發表,交換意見,延伸話題內容,總結);(四)生活體驗分享,新聞分享,主題分享,特別報告;(五)Show & Tell,即展示故事內物品的真實版,聽眾本身的作品及他們的創作意念,再分享自己的體會。
在故事中互動是一課很大的學問,下次說明「互動」運用在教育中的元素。
- 作者為「奇妙故事堂」總幹事www.facebook.com/storytellermissmaymay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