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錢論道】現金與信用

期數
3753
刊登日期
2016.01.22
作者
耶菲特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24 日

有一首古琴曲叫《陽關三疊》,取材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甘肅省敦煌附近,古代水源充足,漢朝的時候設立關卡,發展絲綢之路,打通中西貿易的途徑。古時候商隊從長安出發,到達敦煌,準備了用品裝備後,通過陽關向西域進發;出關後要穿過沙漠,到達新疆後才有機會再次獲得補給物品。攜帶足夠的水是安全地穿過沙漠的要素。

既然水是關鍵的保命要素,出發前一定要細心計算在沙漠中的天數,繼而盤算每天的用水量,再加上適當的備用量,才知道準備多少容量才算足夠;在旅途中也要時刻控制水的耗用情況,以保障旅途萬無一失。

我們生活也是一樣,所謂有多少用多少。在半個世紀之前,很少聽聞普通人因為欠下債務而要申請破產,當時社會沒有今天的富裕,不少星斗市民都是「餐搵餐食餐餐清」,沒有工作也可能開不了飯。所以每當領取工資後,便要好好計劃這個月的開銷,以便平穩的活到下一次發工資的時候。因為大家都知道,在月初的時候萬一用多了,便有可能在糧期前的幾天,生活會很拮据。多有多用,少有少用。要是有甚麼旅行計劃,購買物品的夢想,更要額外節省幾個月的日常消費,以便儲蓄足夠的彈藥來完成夢想。

用水和用錢的道理都一樣,當知道資源是有限制的時候,便會控制如何使用這些資源。所以在沙漠中行走的時候,要盤算如何保留足夠的水,才能夠順利的完成行程。但是在市區中逛商場,沒有人會在乎有沒有攜帶足夠的水,只因為口渴的時候隨時可以在商店購買飲品來滿足需要。感覺不到困難,也就無須作甚麼計劃安排。

今天社會中,大部份人都擁有信用卡。當我們花光了所發的薪金後,仍然可以用信用卡來繼續消費,因為有關的費用在一個多月後才需要清還。反正心想下個月又會出糧,小小的數目自然應付自如,慢慢地養成「先花未來錢」的概念和習慣。

因為這個方便,表面上是解決我們計劃和控制花費的麻煩,但這個習慣卻是我們陷入超前消費的困局。例如一個人月入一萬元,出糧後花光了這筆錢後,還用信用卡消費了二千元,無形中他有感覺可以消費一萬二千元的能力。其實下個月又出糧一萬元之後,先把超前消費的二千元償還掉,只剩下八千元的消費能力。但既然今天利用信用卡可以消費一萬二千元,下個月用同樣的方法不是也可以同樣消費嗎! 

商人為了生意,與信用卡公司聯手幫忙消費者超前消費。信用卡公司又為了本身的收益,在廣告中潛移默化地誘導消費者利用信用借貸的方便,即使在現金欠缺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輕鬆地拿出那張塑料卡,再大筆一揮,便能得到心儀的商品和享受不同的生活樂趣。

為了獲得生意,商店承擔了信用卡公司提供免息還款期的資金成本。而信用卡公司着眼於持卡人的持續賺錢能力,放心地提供借貸。當持卡人在信用卡還款期前未能全數清還消費總額時,信用卡公司便開始收取利息和手續費了。 

不能否認信用卡是一種很好的消費工具,但若果未能及時全數償還款項,所要承擔的利息是較高的。可惜在一般的宣傳中都是強調使用時的方便,卻沒有提及延期還款所面對的財務成本。普通人往往忽略了其中的風險,被這個工具引進財務困窘的深淵。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