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慈悲
慈悲禧年已經正式開始了。若細看「慈悲」這兩個中文字, 其本身已道出了慈悲禧年的基本訊息。
「慈」由「茲」及「心」兩個字組成。可以解作「這個心」。心是為其他器官而存在,是身體內最重要的一個器官。心不斷地跳動,從不間斷。由心延伸出來的血管,緊密地連繫著整個身體的所有器官,負責提供各個器官所需要的血液及養分。假若沒有這個心,又或者這個心失去其功能,不能輸送血液,其他器官也會衰竭,導致死亡。
每一個人在社會中也如同這個心,負責關心、照顧不同階層的人,特別是那些貧窮弱小、受病患折磨、被遺忘、遭受排斥及迫害的弱勢社群。「這個心」要放下自我,要觀察及留意他人的需要,走到他們當中,並以實際行動協助他們,給他們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援。「這個心」一如耶穌的心,惦記所有人。哪怕只是能夠幫助一個、兩個人也好。「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為贏得那軟弱的人;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格前九22)
「悲」由「非」及「心」所組成。可以解作「不是這個心」。當有人得罪自己的時候,我們心裏總想還擊,甚至報復,對方的一言一語, 大小行動不停地在腦海中重現,揮之不去。若我們細想,得罪我們的人令「你—我」的關係疏遠了,甚至受破壞。但回心一想,當我們沉浸在悲憤的情緒、敵對的狀態時,我們不是也在破壞「你—我」的關係嗎?更甚者,我們也把「我—我」的關係弄垮了,因為我們得不到平安, 這個「不是我的心」。唯有寬恕才可以返回真正的心。可是,要寬恕得罪我們的人實在是知易行難。
寬恕並不是懦弱的表現,它並非指縱容罪行或要強迫我們繼續與犯罪者交往,扮作若無其事;也不是要我們忘記犯罪者,或者對他視而不見。一方面,我們要小心再受傷害,但同時我們也要小心不要成為「你—我」「我—我」關係的破壞者。因此,我們第一步可以做的便是每天為得罪我們的人祈禱,為他的改變及歸依獻上禱告,因為唯有上主能改變人心。另外,我們也要指出他的錯誤,提出改善方法,以免自己及他人陷入罪行中。當然,在不幸事件過後,我們要慢慢重拾心情,繼續過我們的生活,向未來進發。怨恨一世並「不是我的心」的真正面貌。唯有寬恕,要寬恕七十個七次才可返回真正的我。(參瑪十八22)
「慈悲」邀請我們從個人滿足中跑出來,懂得與人分享,對受苦的人不要視而不見,而要挺身而出,盡力幫助。「慈悲」邀請我們從自我困擾中釋放出來,與人建立關係,不要成為「人與人」及「自我關係」的另一個破壞者。「慈悲」如同天父,是我們真正的心。「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五7)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譚永明和黄潄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