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與慈悲
獻身生活年還未過去嗎?
如果不是刻意提起, 可能不少人都以為去年開始的獻身生活年早已過去了,結束了。的而且確, 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慈悲禧年,使漸近尾聲的獻身生活年加速了從我們視線中淡出的步伐。有人說,教宗方濟各有點急性子,獻身生活年還未過去,就又推出慈悲禧年,令人應接不暇。可是,如果從另一角色來看,可能我們會發現教宗要這樣安排的更深意義。
慈悲出獻身
在慈悲特殊禧年詔書中,教宗提及耶穌注視稅吏瑪竇的一幕時( 八節),和我們分享他個人的觸動,並解釋他為甚麼選了可敬聖伯達註釋這段福音的一句話,作為自己的牧徽格言:因憐愛而被揀選。事實上,教宗的觸動也是每一位獻身者的觸動。獻身者能夠做出人們眼中慷慨大方的自獻,完全是因為體驗到天主在自己身上的慈悲憐憫。除了這個原因之外,其他都是次要的、微不足道的。
為了深化這份對天主慈悲的經驗,我們在獻身生活年的初期,以獻身者的自我培育為焦點,舉辦了幾次講座,翻譯了教宗致全體獻身者書函及修會聖部的兩份相關文件: 《歡欣! 》及《儆醒!》。揭幕禮之後,即時推出的「聖像畫巡迴祈禱會」, 也是希望藉著「獻主於聖殿」畫像所引發的祈禱運動,讓各獻身者團體加深體會天主的慈悲而能熱情奉獻。
獻身為慈悲
獻身生活來自天主的慈悲,目的是彰顯祂的慈悲。每隔兩週在公教報上連載的獻身生活年專欄,就是為大家介紹香港教區內不同的獻身團體, 如何以他們個別獨特的神恩,為天主的慈悲作證。慈悲一詞,固然給人一種凝重之感,但在獻身者作為慈悲見證人的使命裡, 原來也有極其喜樂歡欣的一面。回應教宗方濟各的洞見,我們在臉書上推出「諾與樂」系列,以圖片展現獻身者在許諾奉獻之中的欣喜歡樂。不但如此,我們更安排了三日閉幕慶典(今年一月三十一日至二月二日)的頭砲節目是以綜合晚會形式舉行,由不同修會團體負責演出歌舞,務求盡顯獻身生活的喜樂面貌。
今天很少人參與獻身修道的行列?其實,獻身者在教會中從來都是極少數。關鍵不在於獻身者的數目,而在於奉獻的熱情。聖召推廣不在於活動,而在於祈禱。獻身生活年禱文的最後一段,就是為此而撰寫的。為了推廣獻身生活,我們在去年十一月底舉辦了獻身生活營,幾十位青年與十多位獻身者一起生活了三天兩夜, 體驗獻身生活。之後,其中部份青年更願意進一步探求,加入了相關的聖召小組。
結 語
本文見報之時, 獻身生活年快要過去。但願這一年的種種活動,為我們提供機會,使我們更深的接觸天主,強化我們每一個人對主的奉獻之情, 在今日的世代中,為祂作證,彰顯慈悲。
- 作者夏志誠輔理主教
為教區獻身生活年專責小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