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青年生命旅程計劃
( 本報特稿) 「雨傘運動」為香港社會帶來重大衝擊,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舉行「青年生命旅程」計劃, 讓青少年參與敍事劇場,幫助他們反思人際關係與社會問題。
約一百名青年參與該計劃,其中四十名獲選於一月二至三日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演出四場《傘下• 之地》演出。
該服務單位主任彭智聰指出,敘事劇場引發青年思考未來,述說他們眼中的社區,並向公眾宣揚他們的夢想。
彭智聰說,二○ 一四年底的雨傘運動中,部份參與運動的青年與家人發生磨擦,「青年感到家人不明白自己,也常抱怨社會制度不公」。他認為雨傘運動有助青年醒覺,多關心社會,但反觀社會環境窒礙青年發展,使他們難以實踐夢想。「社會需要給予青年發展的機會,期望計劃有助更多人了解青年。」
「青年生命旅程」計劃去年三月開始。它分為四個階段,包括(一)工作坊,讓青年反思與重整;(二)自我認識小組訓練;(三)社區參與活動和(四)由青年演出《傘下• 之地》敘事劇場,引發青年反思自己與人、家庭、社會的關係。計劃獲社會福利署資助。
與青年重拾夢想
《傘下• 之地》由從事劇場工作的成員編寫,內容取自參與者的分享。劇情描述青年在雨傘運動後的想法,並以夢想與抗爭為主題。有份參與演出的中三學生李美淇一月七日對本報說,活動中她與其他參加者傾談,因而多了解各方的立場和想法。
李美淇因著這次活動,更重拾少年的夢想。原來她小五起已想當歌手,卻遭父母反對。
活動中, 李美淇遇到同樣喜愛音樂的青年,導演亦勉勵青年「只要努力,甚麼事也可能」,這重燃她尋找音樂的夢想。「我計劃學習唱歌、創作音樂等,希望把夢想逐步實現。」演出後的分享會上,觀眾亦鼓勵她先盡學生本份努力學習,並豐富人生閱歷。
該劇導演李景昌早前在宣傳片中表示,期望青年在過程中思考個人的未來路向。編劇王君傑也指出,身為藝術工作者,他也曾在生活中遇到阻礙,明白青年追夢時面對的種種困難,他鼓勵青年認清個人目標, 不言放棄, 以達成夢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