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說和寫

期數
3754
刊登日期
2016.01.29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1 月 31 日

人都有不少問題要面對, 甚至有不少困擾要弄清,思緒常如麻亂,心裡的感受要轉換成話語有時並不容易,於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有經驗的聆聽者會讓人從最易說的啟齒,只要鼓勵他(她)打開話盒子,到那人把滿肚子的莫名其妙都說了個痛快時,頭緒便有了,甚至能理出眉目,連該怎麼解決也呼之欲出。可見人說話的過程就是展示的過程。心中盤踞的,和能說出來的通常不是一回事。到能全說出來時,其實已條理化了許多。

但能說和能寫到底是兩碼事。演說高手常用語氣、口吻或停頓去渲染語境,還可以故作激昂以左右聽眾情緒好蒙混過關。而雄辯滔滔時說罷一句立即有另一句接上,不那麼精密的邏輯便可被掩飾,還可以利用上句跟下句未必有甚麼實質關聯來帶著聽眾「遊花園」,說一大堆漂亮的廢話,內容大可言不及義,問者若有疑惑,但未必立即能清晰提問。是以口頭辯論常是耍咀皮競賽,對弄清問題不必寄望太高。但白紙黑字寫成文章,立論若不嚴謹,便要露出馬腳。文字可讓人反覆咀嚼,稍有疏漏,便連自己也未必收貨。是以人要認真地寫甚麼,在寫時便得頗有條理地舉一反三地拷

問自己。到寫成了也敢拿出去見人時,對這問題的理解與以前信口開河地解說時相比,見識一定深化了許多。是以任何學問,研究者都不可能等全部細節都有十足了解時才下筆去寫。通常都是一邊寫,一邊面對寫時遇到的疑惑,面對不能忽略的細節和繼而引起的新疑問再深究,這些斟酌其實是和書寫同步行進的。直至寫到最後一句時,對有些問題也許還未必敢妄下斷言。許多畫龍點睛之見,常要等到重讀重校了許多遍時,才眼前一亮,豁然貫通。寫是比說更深化的過程,也唯有鍥而不捨,才見真章。

昔人愛說文章妙手偶得,但寫的能力通常並非天生,和畢生積下的學養和見識有很大關係。世上沒有幾個人讀書的目的是要做作家,有所成者大多無心插柳。而讓自己筆下的東西令人願讀,其實亦未必要才高八斗才能做到。只要對世事真有感應和消化了古往今來對所論問題的真確理解,加上有老老實實的文風,便有可能寫出真知灼見和真性情,不必乞靈於天份。有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心裡嚮往的境界有多高,才有多大機緣挨近昔人推許的高度。沒有人不會有疏漏,老實人做老實事,即使功力未足,力有不逮,也常會因出於一片至誠而不至貽笑方家。

常聽人說,文章不過是「我手寫我心」。其實,心裡有話不一定能寫出來,更不一定能寫好。寫是試煉,如但丁說,「在天堂的入口處,正如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任何猶豫和懦怯都無濟於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