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網絡成癮(三)
目前,互聯網成癮這問題,沒有一個單一的原因,一般相信可能由多個原因引致的。首先,互聯網成癮可以認知行為的理論(Cognitive-Behavioural Theory)解釋,有人運用互聯網作短暫的紓緩負面情緒和分散注意力之用。但假如長期使用,可導致長遠的後果,例如跟身邊人的關係轉差、影響學業成績、影響工作表現等,這可構成一個惡性循環,使自尊心下降,自我評價減低,導致更常地不適當運用互聯網,出現足不出戶的社交退縮情況。
互聯網成癮的問題,也可以社交技巧缺乏的理論(Social Skills Deficit Theory)解釋,有些人缺乏社交能力,對接觸別人感到焦慮,他們感到在互聯網上跟別人溝通,比面對面的接觸較少壓力,在互聯網上表達自己有更大的控制能力,更容易表現出較理想的形象,而且不少人在互聯網上選擇隱藏自己的身份,這令缺乏社交技巧的人更加多用互聯網。
有研究顯示,有些互聯網問題使用者有精神障礙家族史,這些精神障礙包括抑鬱症、躁狂抑鬱症和物質依賴。有醫學基因研究顯示,過份使用互聯網的青少年,在評估抑鬱症的臨床工具上得分較高,反映他們可能有抑鬱症的基因。
另一方面,環境因素也需要考慮。有研究指出家庭功能障礙和青少年互聯網成癮有關,有一韓國研究顯示,接觸父母暴力或成為父母引起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跟青少年網絡成癮有關。另一台灣研究指出,一些因素可能增加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例如缺乏家人監管、對學校缺乏歸屬感、嚴重家庭爭執、有酗酒的朋友和生活在鄉村。中國的研究顯示了其他跟網絡成癮有關的因素,如身體虐待、生活在單親家庭和思鄉。
互聯網成癮的人,可能有其他精神病合併症(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研究估計百分之八十六的成癮者有至少一種精神障礙,不少患有多種障礙。較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情緒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如社交恐懼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衝動控制障礙和物質成癮。有一大型台灣研究,訪問了2293位青少年,顯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和敵意是男女青少年互聯網成癮的風險因素,而抑鬱症和社交障礙症跟女性網絡成癮的風險有關。
•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