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寒潮

期數
3755
刊登日期
2016.02.05
作者
李卓賢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2 月 07 日
數十年難得一遇的寒潮臨港, 連續兩天多的時間全日氣溫不高於四
度。朋友戲謔說,躲進雪櫃或許更能避寒。港人除了大呼「好冷」以外,更有不少人登上大帽山,企圖一睹霜雪紛飛。記者們身穿毛衣羽絨向登山客詢問感受,「好正」、「好刺激」全是標準答案,可是,更多的是看雪不成反被困,弄得救援人員頻頻出動。結滿冰霜的香港各隅,與無家者的苦況,全面攻陷報章各版,令無家者問題再受社會關注。
 
在這大半個世紀以來最寒冷的兩天,不少市民(當中包括筆者)自
發為無家者送暖。寒風中,毛衣、暖包、熱粥、睡袋等,一呼百應,應有盡有,特首梁振英也親臨避寒中心巡視一番。然而,政府的政策,與當權者的不少言論,往往忽視社會問題,與社會的需要脫節,甚至時見無情、冷漠。
 
不提不知,民政事務總署的臨時避寒中心,只在寒冷天氣警告生效下
的晚間開放,直至翌晨八時,其他時間無家者只好另覓地方避寒,有避寒中心更拒絕熱心市民內進探訪及派發物資,並指其「擅闖私人地方」,報警處理;此外,有市民在寒潮期間,發現有政府外判清潔工人在行人隧道進行清潔,隧道內度宿避寒的無家者卻遭無視,個人物資與床鋪等被清潔的污水浸濕;而面對近日市民自發為無家者送暖的行動,有區議員竟落井下石,指此做法「助長無家者」,並稱無家者「霸佔公共空間」、「以為呢度好好玩同好著數」,乘勢要求食環署驅逐無家者。
 
有說「香港人情紙咁薄」,然而熱心送暖的市民之多、反對上述各項
舉措與言論者之眾,足見香港有人情者,也著實無數。
 
無家者問題, 並不只是社會福利與資源分配的問題,更是人權的問題。他們孤苦伶仃,缺乏社會制度支持,甚至因居無定所,無法登記成為選民,選出能代表他們的代議士,處境悲涼。他們無家,但決不能因此而為他們貼上「懶惰」、「貪心」等極不公允的標籤。其因何在, 各人不同,難以深究,但居住是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政府有責任保障他們,為他們提供居所、解決生活問題,就是應有之義;而政府在這方面未有盡責,也是不爭的事實。
 
看看我們的教會,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為無家者設立庇護站,提供住宿、理髮、公共浴室服務,又與無家者晉餐。教宗說,他們在「分享基督的苦難」、我們應「賣掉書桌」、「別待人民找上門,而應出去看顧貧民」、去關顧「正在受苦的耶穌」,「我們不能成為古板的教徒,只在茶聚時空談神學,應成為勇敢的信徒,去主動幫助」。作為基督徒,這幾天看見市民熱心送暖,亦參與其中,當中不乏教會內的兄弟姊妹,也得知聖雲先會組織送暖行動,實感動不已;然而筆者相信,香港教會能擔當的角色,除了外出探訪、送暖,其實還有更多,一所慈悲的教會,就應為貧苦弱小而抗衡冷漠。
 
送暖是應急一時, 解決問題才能令無家者安定一生。但願這次寒潮,能令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無家者問題,政府認真處理。這並不是「浩大的事」,而是「應做的事」,在慈悲禧年,讓我們敞開心中的「慈悲之門」,克勝冷漠,真正慈悲地活著,多行一
步,多做一點。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