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若不本地化便會消失
今年的菲律賓宿霧聖體大會是自一八八一年在法國里爾(Lille)舉行的第一屆以來,第四個在亞洲舉行的大會。當年法國的聖體大會是小型活動,只讓當地人參加。隨後,從歷屆大會中凝聚了動力,至一八九三年成為國際聖體大會,首次在歐洲以外的耶路撒冷舉行。
一九一○年,聖體大會移師北美洲加拿大蒙特利爾;一九二八年,前赴澳洲悉尼。亞洲到一九三七年才有機會由菲律賓馬尼拉主辦;隨後,亞洲教會又等待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才輪到印度孟買;之後又相隔了差不多的時間,至一九八九年由南韓首爾獲得了主辦的機會。
正如所有聖體大會一樣,宿霧有其特別之處,因為當地人民經歷過大地震和史上超強颱風引發的土崩後,仍在努力重建家園中。聖體大會籌備工作是復原過程的精髓所在,也是醫治許多創傷的重要元素。
聖體大會在菲律賓雖能振奮人心,但國際上卻儼如一個嚴格保守的秘密。在籌備期間,大會幾乎引不起天主教媒體記者報導的興趣,可能是事件本身根本難以引起非公教媒體的注意。
聖體大會是亞洲的大型天主教活動,雖然香港教區派出代表團參加,但為香港眾多菲律賓人士主持彌撒的神父們卻不太留意此項活動。這次聖體大會的外國參加者人數不多,竟不及五十一年前印度聖體大會外國參加者的一半人數,不要忘記,當時價格相宜的機票還未普及。
縱然如此,是次聖體大會確是別開生面。大會準備了連串活動讓與會者反省深深扎根於他們文化中的信仰,以及天主如何通過人民的習俗和傳統說話。活動極為出色,足以激發任何背景人士的想像力,並且展示出教會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面,也就是大部份國家正在努力應對的議題──本地化。
二十年來為兩任教宗在世界多個地方構思極富想像力禮儀的宗座國際聖體大會委員會主席馬里尼總主教(Piero Marini)強調本地化尤其重要,並提出嚴峻警告:「禮儀若不本地化便會消失。」
與總主教看法相近的美國洛杉磯總教區巴倫主教(Robert Barron)說,如今的教會近乎力不從心。他指出,基督徒蒙召融入天主的救世故事,而不是創造一個合自己心意的故事;聖體聖事的禮儀正正發揮這重要作用,它是讓人們能積極參與這救世故事的首個地方。巴倫主教提醒:「如果教會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去述說這個故事,人們就會慢慢流失,轉而追求輕鬆、自我創造的哲學思想。這是真實的挑戰……我們需要果敢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