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平民美食車
過去數年正委會都有關注小販議題, 因為我們相信這能促進基層就業和經濟自主、抗衡地產霸權、重奪公共空間、社會創新等,而熟食小販兼且承傳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因此,去年財政司司長提出美食車概念,正委會和一眾關心小販的團體都希望藉此草根人士改善生計,可惜最後政府建議的美食車卻需要六十萬港元成本,實在令人失望。
縱然如此,我們仍希望向公眾呈現香港的熟食小販和許多本地設計師製作的「Cargo Bike」,它們更適合香港街道空間和基層參與, 因此我們和聯區小販發展平台、撐.基層墟市聯盟、社區發展陣線、香港藝術及設計聯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籌辦了「民間美食車大匯演」,並於一月三十一日在銅鑼灣舉行,展示十款美食車,並即場烹調各項民間美食贈予市民。這些美食車,設計及規格各有不同,包括滿有民間智慧的木頭小販車,由單車改裝的「Cargo Bike」,由輕型貨車改裝的胖卡,以及中型貨車改裝的美食車。活動空前熱鬧,近千名市民品嚐設計師和小販製作的美食,其中有青年、長者,更有內地自由行及外國遊客,參觀者不計其數。熱烈的迴響正反映了香港需要的,正是這種具社會創新和普羅市民都能進場的街頭美食文化。
早前政府公布,期望美食車是大型貨車規格,亦只有十二架美食車在六個景點營運,這種規模明顯只以遊客而非一般市民為服務對象;而且美食車的規格過高,結果只有財團或企業進場,使美食車只銷售集團式的單調食品,不能體驗真正有特色的多元民間美食。
記得年初財政司司長說是以電影《滋味旅程》(Chef)作為美食車藍本,電影內容是一個落泊大廚經營美食車的故事。如果按政府現時的建議,一個被解僱沒甚麼積蓄的廚師,一定做不來這種美食車, 建議完全背離電影的意念,實在諷刺。
事實上,不少社區中的街坊都十分擅長製作各種民間美食,他們都希望能夠參與營運美食車,發揮他們的技能及創意,而他們的參與,肯定可以使美食車更能真正發揮本土特色。社會訓導也告訴我們工作自主的重要性,即「工作是為人,而非人為工作」(《工作》通諭#6),食物製作就是讓不同階層的人都可參與的創造。
現在是農曆新年,每年深水埗「桂林夜市」都成為香港人感受節日氣氛和香港街頭美食的熱門地點,可惜食環署人員嚴厲執法,令這些滿有本土特色的市集難以生存。因此是次活動正是希望在農曆新年前,倡議街頭美食市集。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供稿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