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猴年說猴
《說文》謂「猴, 夒也」,夒古同「猱」,是母猿或長臂猿的一種。甲骨文的「夒」字活像有尾的猴,但這個字和「夏」、「夔」等古字常混在一起,牽扯到上古史中好些不容忽略的族名和人名,讓學者們打了多年的筆墨官司,如今還莫衷一是。其中有說「夒」是殷人供奉的祖神,若作實,殷商便是拜猴族。但若放回典章文物去看,說殷人拜鳥,間亦拜龍,定比說他們拜猴令人信服許多。古文獻有「天命玄鳥, 降而生商」的說法,傳世殷商文物中鳥紋泛濫,若殷人真以猴為祖神,為何傳世的祭祀禮器紋飾連半隻猴子的身影也欠奉?
猿猴這種文化動物在古代中國品位不高, 但一出華夏族圈子便大不相同。西藏人把猴奉為祖先,傳說大洪水以後,神化為猴子和岩石女神,生出六個半人半猴的生物,後來毛髮脫落,便成了最初的人類。如今,我們還可看到西藏的好些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維肖維妙的猴頭造像。可見同是猴相,漢人與藏人的看法自古便不一樣。古巴比倫人則認為有某類猿猴習慣在太陽東升或西下時聚眾叫喊,便樂於把每天向太陽致敬的重任交給牠們。而古埃及神話中引導亡靈的大神托特本是鷺頭人身,也常化身成一隻大白狒狒。
把狒狒或猿猴如此神化,是正統中國式神話思維不可能出現的。但明代話本小說《西遊記》中,竟出現了一個美猴王孫悟空,令國人在數百年間傾倒,何解?民初時胡適就提出過,孫悟空的原型可能是印度傳過來的「來路貨」。傳說羅摩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其妻悉多天生麗質,被魔王羅波那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奪回王位,猴王派神猴哈努曼相助,這神猴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終於救出悉多。這個故事見於著名的梵文史詩《羅摩衍那》,中土化後便逐漸生出孫行者的故事。而魯迅則以為悟空的形象出於淮河水神無支祁,那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怪,像猿猴般白頭青身,金睛火眼,常在淮水興風作浪, 後來被大禹收服,鎖鎮在龜山腳下,與《西遊記》中佛祖把悟空壓在五行山下情節相類。及後有許多學者投入爭論,有人從敦煌以西天取經為題的壁畫發現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有人在史書查到唐初有位叫悟空的和尚參與過佛經翻譯……傳說中的故事總是經過許多輩人醞釀和加油添醋,很難理清誰是因誰是果。而觀念和意象是可以傳播的,在超過三千年的歷史間,國人不住與西域往還,佛教和印度及西域的各種信仰和傳奇故事不住滲入中土,難免令人對世事人生甚至神鬼傳奇的看法有所變易,對猴這種文化動物有所改觀亦意料中事。猴形象的變遷,也從一個側面反照出, 原初的中國文化經過多少流變,才有今天的味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