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淺談低溫症(上)
在醫院工作多年,見過一些病人神智下降,醫護人員隨即為病人量度維生指數,突然發現某病人的體溫大幅度低於正常,醫生遂診斷他患上低溫症(Hypothermia),醫院病房有中央溫度調節,即使室外的溫度如何反覆,病房內的溫度一定維持在穩定水平, 而且病人有足夠衣物和被單,為甚麼還會出現低溫症呢?低溫症不是只發現在寒冷天氣下缺乏禦寒保溫衣物的人身上嗎?不是只發生於露宿者身上嗎?
低溫症又名低體溫症、或失溫症。人的正常核心體溫透過內在調節而維持於攝氏36.5 至37.5 度,低溫症被定義為體溫低於攝氏35 度。它的成因主要有兩個:主要發生在極端的寒冷天氣下,特別是無家可歸在街頭露宿的人;也可發生於任何減少熱量產生或增加熱量流失的情況,例如血糖低、酒精中毒、厭食症、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膿血症、年紀大或太小等。當感到寒冷時,身體有體溫調節,身體發抖,增加活動量,穿著保暖衣物,以保持體溫。
低溫症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的體溫,比正常體溫低攝氏1至2度,徵狀輕微,交感神經系統活躍, 徵狀包括發抖,血壓和心跳加速,呼吸加速,血管收縮,以保持體溫,小便增加, 血糖上升,神智開始不清。
第二期,體溫比正常低攝氏2至4 度,徵狀中度,發抖劇烈,肌肉不協調, 動作緩慢,血管收縮,表面蒼白,手指腳趾變藍,神智不清。第三期,體溫為攝氏32 度以下,徵狀嚴重,血壓、心跳及呼吸下降,思想說話緩慢困難,記憶困難, 肌肉和走路不協調,表現麻木,細胞新陳代謝功能停止,主要器官衰竭,可導致死亡。
第二至三期時, 低溫症者出現迷失和神智混亂,他們可能反常地脫衣服(Paradoxical Undressing),這更增加了熱量的流失。在嚴重的第三期, 低溫症者可出現「挖洞」行為(Terminal Burrowing),進入細小和封閉的空間, 例如躲在床底。
身體熱量在水中流失比在空氣中快,在雨中弄濕了衣服,也會增加熱流失,所以應該立即更換濕衣物。風亦會帶走身體的熱能,應避免身處吹風位置。低溫症是一種緊急醫療問題,假如從環境和徵狀方面懷疑某人患上低溫症,應盡快送醫院治療。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