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三主日:愛德善行展慈悲
本年度四旬期運動第三週的主題是「愛德善行展慈悲」,這是為回應教宗方濟各頒布今年」是慈悲特殊禧年。本主日選讀的是路加福音獨有記載耶穌的一個比喻,講述一名園主怎樣處置一棵種植了三年但仍未有結果的無花果樹,中間加插了園丁為無花果樹向園主求情的一段話:「主人,再留它這一年吧!等我在它周圍掘上土,加上糞;將來,如果結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話,你就把它砍掉。」如果查考福音上文,便知是有人問及,早前發生的兩宗慘劇的死者是否罪有應得?耶穌便以這個比喻,警告其他人要徹底悔改,否則後果比他們更堪虞。
有解經學者嘗試將比喻中的園主解讀為聖父、園丁是耶穌、三年是指他的三年傳教生活,整個比喻被演繹耶穌為世人向天父求多給時間和悔改的機會。這說法雖沒有太多證據支持,但卻符合路加福音一貫強調耶穌悲天憫人的描述,例如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殺害他的人祈禱,也接納悔改的右盜進入樂園等。可以肯定的是比喻彰顯天主恩威並重的本質,他對人有要求,一般無花果樹應該三年已有收成,不然就只會被丟棄。同樣人也要求人結出自己的果實,正如耶穌說過:「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若十五8);但天主有更慈悲的一面,人縱然三年不結果,天主還是多給一年時間,且多加恩寵照顧,讓人有足夠的機會去悔改,就如聖保祿的名句:「罪惡在那裡愈多,恩寵在那裡也愈格外豐富。」(羅五20) 這正是教宗方濟各說的,「慈悲並不相反正義,卻表達天主向罪人伸出援手,給他新的機會去再次省察、悔改,以及相信」(《慈悲面容詔書》21)的基礎。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六36),那麼在四旬期中,我們可以結怎樣的果實去彰顯天主的慈悲?本週主題「愛德善行展慈悲」和教宗神、形哀矜(《慈悲面容詔書》15)的勸諭正好是這方面的回應。形哀矜即物質上的愛德工作,香港是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大部份人都有能力幫助身邊或海外有需要的兄弟姊妹,只是耶穌要求我們學習窮寡婦的表樣,一切要從心發出。另一方面,香港社會的心病就嚴重得多了,猜疑、撕裂、互罵和焦躁成了我們社會的寫照。身為基督徒,我們是否可以從「真福八端」和「方濟各祈檮」得到啟示,實踐神哀矜(心靈方面的愛德)的責任。
•天主教四旬期運動籌備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