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慶 節

期數
3758
刊登日期
2016.02.26
作者
李健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2 月 28 日

傳統上喜氣洋洋的春節,竟發生嚴重的警民衝突,背後自然有很多政治和社會因素,值得政府和市民大眾反思;而發生在大年初一,更反映部份香港人對度歲麻木,以致大節當前,仍無視祥和的傳統氣氛,反而帶來破壞,威脅人身安全。

內地每年春節期間,有大量民工回鄉度歲,其實數十年前的香港也是一樣。猶記當年,父母早出晚歸,一年只得幾天連續的春節假期,卻不自顧休息養生,而是攜帶接濟物資回鄉探親。由於交通不便,大清早排隊乘火車,要深夜才抵達鄉下,所以每年他們都叫苦,但次年仍舊返鄉,為的就是見見鄉間的祖母和親友。一年辛勞,在春節與至親相聚,共慶成果;這為今日視春節為額外假期,喜歡離港「避年」的人,很難了解。

昔日天主拯救猶太人出離埃及,他們的「祖先都曾在雲柱下,都從海中走過,都吃過同樣的神糧,都飲過同樣的神飲」(格前十1-4)。日後以色列民便以逾越節和帳棚節,來紀念逃離埃及和在曠野的經歷,又以五旬節來紀念西乃山的盟約。可以說,他們的慶節是建基於整個民族的共同經驗,慶祝天主的救恩。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沒多大歷史基礎,隨時間變遷,像「元宵」、「七夕」、「端午」等節日,已漸失紀念焦點。大致來說,中國節日的焦點在孝悌,慎終追遠,合家團圓。

與以色列人的慶節一樣,主日彌撒建基於天主的救恩歷史,就是耶穌的降生、苦難、死亡和復活。我們紀念耶穌新而永久的盟約,並呈奉一週的辛勞,結合在祂的自我奉獻;我們慶祝即將得享的救恩,更領受天上的神糧。可惜我們有時並不意識到主日彌撒是每週的慶典,只視為本分,平白淡然地度過。社會已將聖誕節變成世俗的假期,一個月前已鼓吹消費,改變「聖言成為血肉」的紀念焦點。可幸復活節尚未受多大影響,我們在四旬期較易淨化心靈,在教會禮儀的幫助下,悔改更新。今年的四旬期在年初三開始,雖然教區因新春歡慶的傳統,免教友守大小齋,但年尾台灣地震令樓房倒塌,令人聯想到耶穌的警告: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路十三5)。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