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可持續消費報告
期數
3759
刊登日期
2016.03.04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3 月 06 日
( 天亞社訊)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二月公布首份有關「可持續消費」的調查報告,發現受訪者「知行不一」,有關注環保的教會人士認為, 祈禱提起懺悔之心,可加強相關意識。
這個促進消費者權益的組織二月廿二日發表這份研究可持續消費的行為及商務報告,了解本地消費者在這個議題上的認識和優次考慮。
這是消委會首次制訂「可持續消費指數」,當中包括「認知」、「行為」、「意願」三項指數,方便長期監察當中的發展和變化。(見圖 )
在二零一五年八至九月進行的調查發現,受訪者理念上同意可持續消費的重要性,但與準備行動卻有較大的差距。
消委會舉例指,在廢物分類的行為上,儘管受訪者認為有益於保護環境,他們都誠實地承認由於不方便,未必會將對廢物進行分類及回收。
環保組織「天主教綠識傳人」秘書孔慶玲對天亞社指出,教友能透過祈禱提起懺悔之心,反省自己的消費對社會造成影響,承認這些環境污染是「我有分造成的」。
報告顯示十五至廿四歲的受訪組別最關注他們的消費行為對環境帶來的影響,而最年長的五十五至六十四歲組別則對相關議題關注度最低。
然而, 四十五至六十四歲較年長的消費者有較高比例認為「能源效益和廢物分類屬於容易做到的行為」,而且其中達六成四的受訪者稱「會將吃剩的食物打包,留待之後再吃」。報告認為,這可能跟他們從年輕時養成節儉的生活模式有關。
而孔慶玲指出,成年人的消費習慣對下一代會構成直接影響,強調「不可有雙重標準」,要成為他們的榜樣。
她說:「你向小朋友說不要浪費,但自己卻常常浪費。他們見到你的行為為,將來就成了他們的消費模式。」
消委會主席黃玉山表示:「這份調查是消委會在香港踏出倡導可持續消費的第一步。二月底將會舉辦論壇,與具有相同意向的機構共同謀劃未來的工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