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火燃荊】父子情深
今日社會上有一種奇怪的現象, 很多家長會為子女作出很多讀書的計劃,自學前學習開始,總希望自己的子女「贏在起跑線」;然而,經過漫長的學習過程之後,總是出現兩個極端:學業有成而有光輝前路、另一是未能達標而依靠父蔭。這現象可能只是出現在有能力的家庭,若是在草根家庭一切均依照教育制度的安排,也許有人會認為是「輸在起跑線」,但有很多成功例子卻是依靠個人的勤奮努力,而改變了生命!現實上,無論每一個家庭的背景如何,父母總希望子女們能有美好的將來, 也願意在可能的情況下滿全子女的渴望!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路加以比喻講述了父親和兩個兒子的關係。比喻的前段描述了小兒子的皈依歷程:個人的選擇、跌倒、悔改、皈依。教父聖伯多祿.金言對這段聖經有以下的解釋:「當兒子還在很遠的時候,這父親便跑上前去」,表達了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主耶穌為我們死了!這父親跑上前去, 祂跑往祂的兒子那裏,因為藉著祂,聖子從天上降生成人; 正如聖子所言:在我內、父派遣了我。「撲到他的脖子上」(路十五20 ):「撲到」就是聖子的神性進入人類之中、棲息於人性中。「熱情地親吻他」(路十五20 ):父親何時「親吻」兒子?這就是當「慈悲」與「真理」相遇時, 「正義」與「和平」便互相親吻!「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路十五22 ),如此亞當所失落的如今因著聖子的犧牲而得到重整、重新穿上那永生的光明; 配戴上榮譽的指環、就是獲得釋放的標誌、信德的記號、天上婚姻的嫁奩。如此,天主就是這位慈父,充滿慈悲,時時守望著我們,迎接我們回歸祂的懷抱中。在這經驗中,小兒子在生命的黑暗中,想起了那位愛他的父親:「他反躬自問⋯⋯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裏去…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路十五17︱ 18 ),是這份愛使他能重新振作、使他能接納自我、讓自己成為「被愛的罪人」,使生命有了出路!
比喻的下半部描述了大兒子的經驗:他覺得自己是那位被遺忘了的人、不被重視、不被欣賞:「你看,這些年來我服事你,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而你從未給過我一隻小山羊,讓我同我的朋友們歡宴」(路十五29 );然而,大兒子的狀態是:「他的長子正在田地裏」(路十五25 ),這會否意味著他與父親之間的距離!試想想:現今世代中很多子女,由於教育的成功,他們獲得一份很好、很有前途的工作;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在社會上站穩腳步之後、有了自己的空間,便有機會和父母親產生隔膜、或許因為價值觀的差異而出現溝通的困難⋯⋯。此外,若兄弟姊妹之間的發展不同,父母有不同的支援,而兄弟姊妹之間相互的比較也常會出現,可惜,很多時候子女們總覺得問題是在父母身上。這個大兒子在一切都做了之後, 產生的是傲慢及自滿,這是他失足的地方!但是,這位慈愛的父親卻指出:「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十五31 );如此,他彌補了彼此的關係, 「你常同我在一起」是對這位兒子的接納。外物雖然豐盛, 但親情最重要;因此,這位慈父告訴大兒子:「只因為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路十五32 ), 重修他們彼此的手足之情、鼓勵他們互相支持。
這兩個兒子均有犯錯, 但他們同樣得到回報:小兒子破壞了倫理的法則、但他得到了釋放生命的歡宴;大兒子拒絕了父親、卻繼承了一切。其實,這位父親並不重視這些倫理法則及產業; 他所重視的是手足的互愛合一。他放棄了作為父親的崇高地位,而主動擁抱兩位兒子,他希望透過這份愛的接納,他們能夠改變!從路加的敘述中,主耶穌所講的這個比喻的對象是否那些法利塞人及稅吏?他們是否在十字路口徘徊?這位大兒子最後有沒有進入家裏參加歡宴,敘述中並沒有提及,這是留待我們每次默觀這段比喻時所作出的選擇!
主已經準備好將我們擁抱入懷,我們是否願意「放下」一切,接受慈父的「親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