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流離者之歌
※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斯里蘭卡內戰快結束,游擊隊員哈桑痛失妻女後,決定利用假身份逃亡,與陌生女子和九歲孤女冒充成一家人,乘船到法國尋求難民庇護。「一家三口」幾經辛苦抵達巴黎,努力學習語言及適應異國文化,最後取得庇護。哈桑改名迪盼,任職大廈管理員,「妻子」雅麗莉替年長鄰居清潔及煮食,幫補生計,「女兒」伊萊亞亦上學讀書,三人重過正常生活。
正當他們漸漸融入新生活,社區的黑幫分子活躍起來,三人的生命再次受到威脅⋯⋯
主角們互不認識,為逃離國家才假裝成一家人。男女雙方說話無禮,經常吵架,對女童亦態度冷漠,然而,女童卻希望能夠成為兩人的女兒。隨著時間消逝,三人建立了真感情。「丈夫」漸漸愛上「妻子」,多次阻止黑幫騷擾她,「妻子」亦關懷「丈夫」。當女童提出到同學家玩耍,「母親」著她問「父親」是否同意才行。三人的生命纏繞影響,縱使沒有血緣關係,但願意為對方付出,在愛中生活,沒有比這更像一家人。
流離者不但離開熟悉的親人、家園,更重要是連身份(Identity)也失去——就像劇中的主角們改名換姓,輾轉到不同國家生活,到底他們是誰?何處才是他們真正的家?
近年,難民經已成為全球議題,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一九五一年《難民地位公約》及一九六七年《難民地位議定書》,「難民」是指有正當理由畏懼,例如由於其種族、宗教、國籍、政治見解或某一特殊團體遭到迫害,因而逃離了本國,不能或不願回國的人。許多時候大眾將難民和移民混淆,移民一般是為了改善生活或家庭團聚而遷離國家,生命安全並非直接受到威脅,亦可以選擇返回家鄉。
二○一五年至今,超過四百萬名敘利亞難民因戰爭逃難,湧到鄰近土耳其、黎巴嫩、約旦等,這般大規模的難民潮的確前所未見。根據《都柏林公約》,難民首個抵埗國家有責任處理其庇護申請,因此許多難民取道地中海到希臘或意大利,再往生活條件較富裕的歐洲國家。為此,部份國家採取一系列嚴格邊防措施,例如重建及加高圍欄,或是暫時關閉邊境火車站;更有報導指邊防人員以高壓水砲和催淚氣體射向難民。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發表的《全球趨勢》報告,截至二○一四年底,全球有近六千萬人被迫流離失所,當中逾半是兒童,難民則接近二千萬人,主要來自敘利亞,其次是阿富汗和索馬里。另外,大約有十萬人被重新安置到二十六個國家合法定居, 超過一百七十萬人正尋求庇護或難民身份。
香港亦有海外人士前來尋求庇護,根據入境處的資料,截至去年十二月底,接近一萬一千宗免遣返聲請仍待處理,當中逾兩成來自越南,其次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本片贏得二○一四年康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獎。
討論問題:
- 你曾否試過說謊?那是為了甚麼原因?
- 假如你是劇中的男/女主角,你最終會如何抉擇?
- 你知道現時全球哪個國家或地方出現難民潮?試分析及探討箇中原因。
- 假如你居住的國家政府同意收容難民,你有甚麼意見?為甚麼?
參考資料
- 聯合國難民署 www.unhcr.org.hk
- 入境事務處 www.immd.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