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橙與桔,冷和暖的故事

期數
3760
刊登日期
2016.03.11
作者
羅淑儀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3 月 13 日

這裡有兩個基層長者的故事。

六十八歲的清姐,是一個外判的公廁清潔工,她每天四時多起床,喝杯茶加個包然後上班,雖然過了退休年齡,但還繼續工作,差不多天天開工,趁還能掙就盡量多掙一點錢。然後工作到十時多,趁快餐店還有早餐供應,她就去吃「午飯」,因為早餐比午餐便宜。到下班了,她會走到附近的街市,趁街市收檔前菜較便宜,便買點菜,或外賣一個燒味飯回家,吃不完就留待第二天,她說能省便省。

她過了很多年這樣的日子,死慳死抵有了一些積蓄,六十五歲法定退休年齡時,她拿了才幾萬元的強積金,在政府眼中,現在她是一位有二十萬元的「沒有經濟需要的長者」,不過她並未能夠享受退休生活,還得背著一個讓她感到自卑的廁所清潔工身份。

她擔心自己臨老「過唔到世」,深知道只要有病,這些積蓄很快就會花光,早前她的妹妹得了大病,醫藥費就花了二十萬。況且莫說病,只要她一天不再工作,沒有收入,這些積蓄就是過日子的活命錢。

對於政府對全民退休保障的保留,對於政府把長者分類為「有經濟需要」的取態,清姐說:「二十多萬都太多資產呀?真的慘咯,政府看不到老人家的需要。」她拿起掃帚,繼續過她誠惶誠恐的日子。安老,即安心養老的日子太遙遠。

不過最近, 特首特別關心長者上廁所的需要,在施政報告裡提出要設立長者優先廁格,清姐作為長者,也經常見到長者排隊等廁所的苦況,她知道了政府這樣有心也很高興。於是筆者去問過建築署,關於興建優先廁格的進展,不過建築署的回覆是,這要跟相關部門再作商討。噢!原來寫進了施政報告的東西,是「十劃未有一撇」的。

全民退保這個橙遙遙無期,原來連優先這個桔也是。清姐說︰「聽其自然吧,沒辦法,自己適者生存。」

另一個想說的是寶齡婆婆的故事,那天剛好寒流襲港,市區氣温才得三度,還下著雨,七十一歲的她拿著隨身的細軟,由橫巷走到公厠內露宿,她說也習慣了。

她本獨居在露宿地點附近的劏房,不過她說,怕死了也無人知,所以有頭髮也寧願做「癩痢」,瞓街去。而且,她說街頭有更多人關心。有些街坊和朋友很好,經常來探望她,還帶上熱飯。寒冷的街上,老人家暖在心頭。而街頭上這兩種温度,極端得令人唏噓。

婆婆說︰ 「煩惱你自己自尋,我在街上認識了很多朋友,要樂觀,如果不樂觀就死了。」

「飢餓主要並非來自物質的缺乏,更重要的理由是社會力量的不足,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屬於制度性的。」(《在真理中實踐愛德》)

這兩個故事只是很多基層長者的縮影,政府又是否知悉他們的生存狀況?香港每三位長者中,就有一位面對貧窮問題,這邊廂,由退休保障到住屋、醫療以至安老院服務,政府要考慮財政承擔能力和資源分配;那邊廂,又看見政府拼盡全力、花上數百億元去建一條沒有高鐵實效的高鐵,大搞一地兩檢。問題似乎不在承擔能力,而是在於你看甚麼是更重要的。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