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行】安魂曲的默想

期數
3760
刊登日期
2016.03.11
作者
林家琦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3 月 13 日

執筆之日, 晚上往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在今年香港藝術節一個名叫《人的安魂曲》的節目。作品以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為本,加上戲劇元素的一個嘗試。這不是一篇樂評。我只想從一個教友的角度,去思考作品跟信仰的感受。然而在四旬期看這製作,對號入座,別有一番感受。

演出場地選在香港大學陸佑堂。門票上寫著「不設座位」就真的沒有座位,觀眾可隨意站立或坐在地上觀看演出,還可以邊走邊看。入場前票務員還提醒觀眾要脫下鞋子;解除了隔閡,腳板和地面有著最原始的接觸。甫進場,我還以為自己去了一個鷄尾酒會: 各人都站著跟朋友在閒聊,或隨意走動看看可有熟悉的臉孔。但原來觀眾中間夾雜著演出者;開始的時候,就如在公眾場合遇上快閃演出般出其不意。首樂章的標題是「哀動的人有福了」;歌者以天籟之聲唱出作曲家從新教聖經中精心選出與生存、掙扎和死亡有關的經文。合唱團員在我身邊獻唱,和諧又帶感動的天使之聲聽得我毛管也豎起來,就好像天主的信息在我耳邊輕輕的叫喚著!我站在禮堂的台上,居高臨下的看著歌者與觀眾互動。有幾幕叫我印象難忘: 

會堂中間鋪上了麻布地墊,叫我想起從前信徒們不也是赤著腳, 在荒野聽耶穌講道麼?其中一場歌者把幾位演員抬起,平仰的放在肩膀上「巡遊」。隊伍在人群中走過,也有觀眾跟著他們走。這具象化的表達,在四旬期叫我想起基督的苦路和聖死。在這人堆中,我的角色是甚麼?是跟著走的一群、在高處冷眼旁觀,還是背著基督在我身上的一位? 

又有一幕說到生存的掙扎。歌者們用身體互相角力,突然一群演出者從中間快速奔跑出來,把會堂的觀眾如紅海般一分為二。觀眾被分開兩半,我從高處看到的是震撼,我彷彿看到梅瑟當日率領猶太人逃離埃及時的景況!在這鬥爭和困苦之時,你的信仰在哪?你的希望在哪?之後禮堂另一端開了扇門,打出了一盞亮得不能直視的大光燈,一群穿著白衣的純真小孩從這道光的位置跑出來,好像一個新造的人,有著期盼! 

安魂曲的終結,亦是論及人生的完結。我時常在想,死後的感覺是怎樣的?在「完成了」的一刻雙眼一合,就只有無邊際的漆黑。歌者一邊唱著安息和辭去勞苦的字句,場館的燈也就逐漸的關起來,連會堂寫著「出口」的耀眼燈箱也都給遮蔽住。在一片寂靜和黑暗中,演出在屏氣凝神和無聲中結束。人的一生只能活一次, 但當場館的燈再次亮起時,觀眾好像重生了一樣。作為一位基督徒,我可有好好把握這四旬期,與基督同死同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