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虫」「虫虫 」「蟲」
期數
3762
刊登日期
2016.03.25
作者
秦 思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3 月 27 日
「虫」, 一般人都以為它是「蟲」的簡體字,而「」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即使翻查一般的字典,也不一定能找到它。
「虫」和「蟲」本來是兩個字。「虫」在字典中是個部首,讀作「毀」。《說文解字》解釋說︰ 「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意思是︰「虫,也叫作『蝮』,約三寸寬,頭約大如拇指。字形象一條伏地的蝮蛇。」
「虫」,甲骨文作 ,金文作
,篆書字形把蛇頭誇大了, 寫作
。三個古代字形均跟《說文解字》解釋符合。這個「虫」,成了部首後,大家都忘掉了它的本音和本義,兼且在它變成了「蟲」的簡體字後,更名正言順地把它念作「重」呢!
「蟲」在《說文解字》裡也是個部首,解釋說︰「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讀作『至』;粵音還可念作『寨』)。」意思是︰「『蟲』是有足的動物,而『豸』則是沒有足的動物。」於此可見,「蟲」字在古代可解作動物。明白了「蟲」可解作「動物」後,讀過《水滸傳》的讀者應恍然大悟,為甚麼武松會把老虎叫作「大蟲」了!
那個在現代漢語極少出現的「」又作何解?原來這是蟲類動物的總名,念作「昆」。至此大家也該再一次恍然大悟,原來「昆蟲」的「昆」本該寫作「」;而「昆蟲」該寫作「蟲」,但這個正確的寫法,已給現代漢語遺棄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