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委會舉辦討論會
(本報訊)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三月二十三日舉辦「與青年同行——從學童輕生看學制問題」討論會。
聚會假油蔴地塔冷通心靈書舍舉行,講者包括退休校長楊美熙、中學教師潘詠詩、學校社工鍾威龍,以及服務學校的慈幼會張心銳神父。
楊美熙從考試制度、新學制等解釋學生現今狀況,她指自一九九七年教育統籌委員會推出《第七號報告書:優質學校教育》後,辦學漸出現商界思維,著重成本效益、質素保證、卓越、效率等方向教學,透過量度學生成績去為學校增值,「但教育最核心的價值應是品格培育,是心的工作;它是培養人成長的地方,不能只量度成績」,她重申,學生品格才是最重要。
楊美熙說,中學學制由從前的中三淘汰試、會考和高考公開試的模式,轉為現在只有中學文憑試,雖然學生都能讀至中六才畢業,但面對只有一成八學生才能入讀資助大學,其餘約六成考生只能報讀其他自資大專課程,承擔高昂學費;學生中途輟學,則會被標籤為失敗者;而中六後未能升學的,則被視為「陪跑」。
中學教師、教育工作關注組成員潘詠詩說,網絡世代令人際關係疏離,它取代了溝通,令社會缺乏真實連結。她指青年需要在朋友和親人間建立親密感,但同時卻在面對一心多用的溝通模式:邊看電視,邊回覆社交媒體,「雖然與朋友在一起,卻處於孤單的狀態」;青年即使有輕生念頭,透過網絡向朋友傾訴,對方或未能意識到問題嚴重程度。
在校負責輔導組的潘詠詩說,生命教育不能忽略社會環境、教育制度的因素;學校多強調青年需要正面思維,提升抗逆力,這無形中把責任推向學生身上。她說:「曾有中六生說除讀書外,不明白人生活是為甚麼,似乎外界對學生的期望只有好成績。」
香港仔工業學校宗教主任、慈幼會的張心銳神父負責照顧校內一百二十位宿生。他表示,鮑思高神父「與青年同行」及預防教育法的理念,是期望教師與神長能陪伴青年,並透過宗教信仰薰陶以提升人格,建立人生目標,「青年有喜樂,才會感到生命有意義」。
張心銳說,現今青年面對家庭問題、學業、教育體制等挑戰,師長須多加關心,讓青年感到被關愛,適切的陪伴能幫助他們面對困難。
一校一社工不足夠
駐中學社工、信徒鍾威龍論及如何區分有輕生念頭的學生,這包括外顯和隱蔽兩幅度。他指隱蔽性輕生者因難以察覺,情況令人擔憂,又表示目前教育局只提供「一校一社工」並不足夠,社工在有限資源下亦難以照顧全校近千名學生。
社工復興運動成員鍾威龍說,不少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師生若能建立良好關係,有助學生成長,而師長透過陪伴,能察覺學生的情緒問題;惟現今教育只重成績,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他建議藉著「行山、踏單車,透過接觸大自然讓他們明白生活的多樣化,從而對他們作出鼓勵和支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