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大專聯會首任牧工

期數
3765
刊登日期
2016.04.15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4 月 17 日

黃於唱是天主教大專聯會第一位牧民工作者,當過社工後他投入教育工作,近期常在教會內推動全民退休保障,他說:「大專聯會影響我的一生,它讓我選擇從事社會工作,也令我心中富有。」

教徒黃於唱近月積極參與教會提倡長者防貧與扶貧的活動,期望長者可以有尊嚴地安享晚年;他深信全民退保理念與教會的社會訓導一致:「追求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能促進社會和諧與平等。」過去五年他以社會工作學者身份研究退休保障問題,去年更聯同其他學者推出「全民養老金」學者方案。他表示,是信仰驅使他持守社會公義。

黃於唱七十年代就讀鄧鏡波學校,兒時喜歡到鮑思高青年中心耍樂,後來接受教師邀請加入「明我隊」,定時與師生探討人生並關注社會議題,中五領洗後加入進教之佑堂的聖母軍。

考進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後,他加入天主教同學會幹事會,從而有機會參與天主教大專聯會會議,並認識其所強調的社會使命、社會公義,及其提倡的民主社會,成為他積極參與社會的轉捩點。

黃氏回憶,當時香港社會貧窮問題嚴重,社會保障不足,近七十萬人住在木屋區,生活環境十分惡劣,「聯會神師和同學經常到木屋區、艇戶探訪,大學一年級時,我差不多每週也會到艇戶替學童補習,從油麻地乘搭小艇時,更看到小孩跳落混濁的海中游泳」。

他說,聯會的關社行動驅使他主動關心基層,並期望以自己經驗喚醒更多公教學生以行動去改變社會。他於大學二、三年級擔任聯會幹事,一九八一年畢業後隨即出任大專聯會首位牧民工作者,他笑言同屆畢業生月入逾三千港元,而入職牧民工作者的他月薪是二千元。

翌年黃轉到國際公教學生運動(IMCS)工作,三年間走訪多個亞洲教會為信徒青年提供培育課程, 並到不同地方如韓國的礦場、菲律賓和印度的貧民窟、斯里蘭卡、肯亞等地作生活體驗,這些經驗讓他「見證各地的貧富不均和基層生活的困難,小孩沒有教育機會,農村家庭無法脫貧」。但他說,儘管這些地方的人民生活如斯艱困,「卻比香港人活得快樂」。

他八十年代中期返港, 當上社工並參與地區及社區發展工作。黃氏服務荃灣區多年,組織居民參與社會行動,希望加強他們影響社會的意識,「過去窮人認為自己影響不了任何事,但社工鼓勵居民爭取在木屋區增設街燈、改善廁所衛生、修理橋樑等,過程中他們看到自己對社會有影響力,漸漸增加歸屬感」。他於一九八八至九一年更曾當選該區區議員。

黃於唱九十年代轉投大學教育工作,冀望培育出能秉持促進社會公義的社工,並向學生帶出教會社會訓導及大專聯會,優先關顧窮人需要的信念,服務社會上被忽略的一群。

近年社會湧現的社會運動,如二○一四年的雨傘運動、農曆年發生的旺角事件等也不乏青年參與。黃於唱認為,追求民主或爭取某些理想時,須堅守非暴力原則,不能犧牲他人安全和基本權利;他指七十年代以後的政治變革,也是基於非暴力原則、找尋方法宣揚其理念而得民心,「我們站在真理的一方,相信社會最終會走向民主」, 他寄語青年須抱持希望去堅守理想。(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