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繁簡之別

期數
3765
刊登日期
2016.04.15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4 月 17 日

小時在廣州唸書, 學的是繁體字,小學五年級時舉國忽以簡代繁,起初拿起書報全看不懂,一個月後習慣了便頭頭是道,以後便只寫簡體字。後來有幸跟著一群宿耆學書畫讀古籍,接觸的全是繁體,心摹手追,若非考試,平素自然多寫了繁體字。早歲不識世事艱,那時我讀了不少人人當神物卻又誰也不讀的書來給現狀查根問柢,對時下的新八股愈讀愈不是味道,筆下便有意學著貼近三十年代前的文風,書生意氣, 結果惹來牢獄之災。及後到香港來,因為太懂兩個世道的內在邏輯,連文筆也早慣了正統的那一套,來到香港便無轉換和適應的問題,進入本地文化圈做事,也較易如魚得水。沒想到後來界河彼岸的風氣變了,我的書居然可在內地書店和圖書館亮相。由是每天既用繁體也用簡體為文,便成了家常便飯。

平心而論,簡體字中,有許多偏旁部首本是源流已久的行草寫法,並非像時下好些人攻擊的那樣全無學理根據。但有些字確不改比改了好,且純就書法美感來說,簡化字確不及正體字那麼結構嚴謹豐滿,且最要命的是,古文一用簡體字印行,皇后和前後的「后」成了同一個字,豈不令人誤生歧義?是以每當碰上內地出版的簡體古籍某段要認真一讀,我總設法找繁體字版本校對一下才放心。幸虧早年氣勢如虹的「文字改革」一早便煞了車,如今內地有些出版社,印行古籍和民國時代重要的文史著述,甚至日本人近年的漢學或佛學研究著作的漢譯本,都用繁體字印行,這是好事。

因為每天都得面對繁簡之別,有時真覺得做一個中國人要寫好中國字居然有那麼多難處,實在很悲哀。學繁體字出身的要懂得看簡體字並不難,反之亦然,但要兩種都熟練精到就不容易。我至今仍只能用倉頡輸入法來打繁體字,對於用拼音或五筆等輸入法來打簡體, 廿多年來不敢輕試,生怕兩者混淆,結果兩頭不到岸。幸虧如今在電腦上,打倉頡出簡體字易如反掌。但倉頡也有不同版本,不同軟件支持的版本有別,且香港中文的慣用字在台灣開發的軟件中常打不出,由MAC轉到PC上的中文常出怪碼,即使同是MAC,不同版本的中文系統也不盡相同,舊款MAC上打出的中文文件有時在新款電腦中會亂碼……身為天天用電腦處理中文簡繁文字的人,常得有許多雞零狗碎的經驗去應付各式各樣突如其來的麻煩。

中文的現狀當然由歷史形成,而談起則免不了涉及政治,於是本來純是文字上的簡繁之別往往成了政治炒作和表態。我不覺得簡體和繁體有哪一個特別不能割捨或特別了不起。我們兩者都用,只不過為了讓習慣使用其中一種字體的讀者容易閱讀。但就我自身和身邊許多朋友的經驗說,煞有介事地要小朋友同時掌握兩種字體非但不必要,且只會引起混亂和災難。就本港大多數小孩而言,掌握了繁體字和用母語(粵語)來學好中文,在這牢固根基上再讓自己曉得看簡體字書或說好普通話,其實不難,根本就沒必要誇張成非馬上多加兩項填鴨教育不可。當然,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又當別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