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返回機制」掩蓋的社會問題
保安局局長黎棟國日前證實,港府正與內地部門研究為取得單程證來港的新移民及雙非兒童設立所謂的「返回機制」,讓那些不能適應香港生活的新移民取回內地戶籍及回國生活,並要同時放棄港人身份。
事實上,新移民和雙非兒童所面對的問題不一樣,不可能用同一個單一機制去處理。九成八新移民來港生活,是為了家庭團聚(包括夫妻和父母、子女)。目前夫妻團聚要等四年時間,在這期間只可以旅客身份來港。夫婦團聚後,關係很容易因聚少離多出現變化。此外,因在香港丈夫患病、離世而導致妻子要獨立承擔照顧子女的責任,又因社會歧視和照顧子女的因素,太太難以找到穩定的工作,以致經濟出現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並非透過「返回機制」,讓她們返回內地就可以處理。即使離婚,不少婦女仍要留港照顧子女。成年子女來港的目的,是為了照顧年老父母,除非父母已經去世,否則沒有返回內地的理由。
報導指雙非兒童亦可「受惠」於返回機制,是否真的能「受惠」,實屬見仁見智。雙非兒童的父母,選擇在港生下孩子,大部分是為了逃避內地的一孩政策,如有關「惡法」的威脅未除,當局仍然堅持對超生兒童數以十萬元計的巨額罰款的話,很難相信家長會安排子女返回內地。另一部分家庭,是認為香港的生活條件或教育制度較內地優秀,才會決定在港誕下孩子。
無可否認,小部分新移民的確在香港的生活出現問題,或因社會歧視而打算返回內地。但如果我們願意正視他們在港生活所面對的問題,相信他們可如願融入香港社會。例如政府對新來港人士給予更多的支援,透過公眾教育減少社會歧視,讓他們可更適應香港的生活。近年來,不少來自施政上的失誤,以致公眾對新移民產生負面印象,包括港府沒有處理好北區水貨客的問題、大量的自由行影響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國政府插手干預香港的政制發展,人大常委窒礙香港民主的發展等等,都引起港人對中國政權的極度不滿,並將憤怒發洩到來自內地的新移民身上,新移民無辜成了代罪羔羊。這些來自社會和制度上的問題,返回機制不但不能處理,反而會埋沒了問題的源頭,令中港矛盾加劇。
我們更擔心的是,就字面看來,「返回機制」的確是讓中港家庭多了一個選擇,但這個機制會否成為一個將雙非兒童和新移民趕回內地的渠道,政府亦因此可乘機減少對來港人士和雙非兒童的支援?目前的支援已經是非常有限,再削減的話可能會把基層的中港家庭邊緣化。
建制派議員表面上是向中央成功爭取,但實際上只是協助掩飾社會的矛盾,並沒有解決最根本的社會問題。未來中港矛盾將會進一步分化香港社會,並為政府轉移視線,港人可輕易地向身邊的新來港人士發洩不滿,政客又可藉口返回機制,「大鑼大鼓」地叫內地人「返大陸」,以取悅市民。
長遠而言,我們建議應盡快檢討和改善目前的單程證制度,增加類別及減少輪候時間,中央政府尊重並謹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諾,及減少自由行的配額等,都有助改善社會歧視的問題。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供稿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