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退保篩選機制耗費更大
「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討論,經過了幾個月的磨合,政府的代表人物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二〇一六年四月初總算願意改口承認提出「全民」概念的公眾人士是出於善意,而終止了政府幾個月以來的抹黑及扭曲。
既然主要的各方面都承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有其可取的地方,則與其他方案的比較,不再是政見不同的紛爭,而應客觀地回到現實可行性的討論了。
林鄭提出,「全民退休保障」是個沉重的財政負擔,以政府的數目計算,實行初期,公共開支達到四百多億港元,而且日後仍會持續增加。我們作為公眾人士的回答是,我們並沒有忽略這計劃的長遠財政負擔;但必須提出的是,論到財政負擔,政府暗推的「篩選機制」開支將更龐大。因為當中涉及大量的行政人員開支。
如果實行「篩選機制」,假設將「退休保障」的安全線設在百分之三十,並不表示其餘百分之七十的退休人士不會申請,由於申請的機會成本甚低(對完全退休的人士是全無成本),因此申請者數目非常可能遠遠超過政府準備派發金額的人數。結果,政府要聘用大量行政人員去處理這些個案,而撥出的退休保障總開支,在交到退休人士手中前,可能已經消耗得七七八八。
如果讀者覺得本人的說法太誇張的話, 不妨看看今天社署主理綜援的案件可以了解一二。在社署負責綜援的社工及福利員的平均工資約在港幣五萬元左右,「五萬元」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可以告訴大家,五萬元相當於二十個單身綜援戶每月所得的總和;亦即是說,一個社署中層職員的出現,首先要消耗掉二十個受助人的份額,你能夠同意嗎?
「篩選機制」實行起來,需要大量的新公務員,而公務員隊伍一旦長成,就很難削減(阿根廷就是活生生的痛苦例子),而往往公共資源又須優先用於應付公務員團隊的需求, 結果引發政府結構性的財赤,這才是香港真正的公共理財危機所在。
為此,筆者建議「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起步點可以調校至比較低的水平,不必到政府的三二五〇元,也許先定於二四〇〇水平,全民受惠,當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刺激本地消費能力,間接地增加庫房稅收,彌補推行全民退保的開支,這才是長遠的可行之道。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