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正視年青人心中的「大象」

期數
3766
刊登日期
2016.04.22
作者
郭倩衡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4 月 24 日

面對近日發生的連串學童輕生事件,不禁令不少人反思我們身處的社會、教育制度、家庭系統、人際關係出了甚麼問題。有些人會質疑政府到底為莘莘學子做過些甚麼;有些人會批評教育制度的崩壞;有些人會論述是由於新一代面對社會劇烈競爭無力招架; 有些人會歸咎青少年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書讀已經好幸福」云云。筆者不打算在此詳論制度與文化的問題,反而希望藉一點點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了解一下時下年青人的心理需要和特質,就如文題所旨正視他們心中的「大象」。

那「大象」所指為何?其實這是引用英文成語中的其中一個隱喻:「Elephant in the Room」,意思當然不是指房間內有頭大象這麼簡單,而是借喻問題或事情本身過於複雜或難以解決, 故此沒有人肯去理會或正視它。就是說一般人面對青年人的情緒行為問題,大多也沒有耐性去了解, 而是慣於將其行為問題原因簡化並作「分類」處理 。本文指正視年青人心中的「大象」, 就是鼓勵各人不要只將他們的行為「定案」,而是要誠懇地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真正感受,正視他們的心理需要。

年青人的心理需要不只限於被關心、肯定、鼓勵,更重要的是被聆聽、接受和陪伴。筆者在臨床輔導工作上, 也面對一些有自殺風險或危機的個案,他們其實最不需要你說句「開心一點」、「看開多些」;他們最需要的是一份互信的陪伴,有人願意耐心地聆聽他們「尋死」的原因和故事。切忌過於簡化他們希望了結生命的原因,必須提醒自己每個人的經歷與故事,永遠也是獨一無二的。讓我們也能多點正視每位年青人的內心感受,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正想法,不要再讓那頭無助的「大象」被輕視。

環顧四周的公教青年及其家庭,其實我們每個人也可成為他們的同行者,除了鼓勵他們接受教理、靈修、聖經等培育外,也邀請他們多關顧自己的情緒健康,及早預防那頭隨時出現的「大象」(心理健康問題)。

同時,讓我們也藉此機會默想耶穌基督的青年生活,聖母和聖若瑟定必是很好的同行者、聆聽者;陪伴著他在聖家之內度那謙遜平實,卻又充滿溝通、分享和喜樂的生活。

 

 

  • 作者為輔導心理學家。曾為二〇〇八年世青教區團籌委,一直關注青少年及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現職於香港樹仁大學輔導暨研究中心
  • 青委之友專欄╲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