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唯陳言之務去

期數
3766
刊登日期
2016.04.22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4 月 24 日

我有位女學生自唸中學時起,便愛摘抄讀到的好句,但寫東西總平平無奇,有次捧著摘抄本來問我為何總寫不好。我笑了:前人說第一次形容少女的笑聲像銀鈴的是天才,第二次這樣寫的是庸才,第三次還這樣寫的,便是蠢才了。好句出自別人肺腑,模仿未免東施效顰。人寫人的, 你寫你的,豈不大佳? 

我記性不好,常連昨晚讀過甚麼也茫然。但人腦不是攝錄機,與其去記去抄,不如設法消化。少年時對馬克思和黑格爾怎麼想事很感興趣,花了約兩年時間去把《資本論》和《小邏輯》對照著讀,每讀完一章即用自家的話把作者的思路寫出,讀過的,寫過的,如今早已水過鴨背,但習慣把深奧之極的思索淺白地說,把枯燥的說得輕鬆,後來歷練多了,久而久之,多複雜的話題,寫來都易得心應手。若我的表達能力還算合格,便是如此這般得來的。

好文章起碼得如實傳達作者對事物真相的理解,文字必平實無奇,不嘩眾取寵,不故作高深,不情,不沉溺於婆媽傷感⋯⋯一句話,大氣而不小相,是好文字特色。蘇東坡說韓愈「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由東漢到隋朝那幾百年,其中也名家輩出,但主流背離了古來的「史筆」的剛正不阿傳統,便不足稱道。韓愈則主張「唯陳言之務去」, 「言必己出」,對昔人「師其意不師其詞」。我對那學生說,韓愈的話,好像是針對著你說的哩! 

「唯陳言之務去」,就是要像戒毒一樣戒掉時下流行的陳腔濫調,即泛濫成災的淺薄套語和時髦廢話。例如, 「作為一個九歲的小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便是裝腔作勢的常見句式。「作為」這字眼是先把「我」上綱上線為某個偽哲學概念以示莊重,即把最普通的話說成大而無當的廢話。而既然是「一個」,便不可同時又說「我們」。且人無論幾歲都該努力學習,與「九歲」何干?寫成「我是個九歲的小學生,應努力學習」,豈不平實準確?若想更乾淨利落,不如寫成「我是個小學生,九歲了, 知道該努力讀書」,豈不更好?又如這許多年內地人人愛說「我們該與壞人進行鬥爭」之類的豪言壯語,「進行」兩字是畫蛇添足,「鬥爭」這字眼未免籠統和大而無當,改說一些具體點的動詞如「制服」、「識破」等豈不更貼切?這些年,連許多人嘴巴裡說的家常話都免不了受這類專用抽象字眼代替自然實在詞語的不良傾向污染。如「小鳳和我十分好,是我聊天的好對象」,這兒的「十分」和「對象」都不是日常語言,改為「小鳳和我很要好,我愛和她聊天」才像人說的話。又例如新聞寫作中最常見的句式如「有同學提出了問題,校長對這問題作出了回答」,句法不洋不中,改為「同學提問,校長作答」,豈不省事妥貼? 

好文字的背後來自平實的心境和清晰的思路。把話說得語無倫次並不一定只是修辭和寫作技巧有毛病,而關乎腦袋是否進水或有意誤導他人。世上有充滿語言偽術的好文章嗎?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