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轉化
在今日社會中,很多人為求上位,他們會以不同的方式:言語、行為,為能突出自己,使他人注意。這些人所追求的是「自我滿足」,他們或許是慰藉空虛的心靈、或許是自卑感的反應,但目標卻是「自我」。在聖經中記載的若翰洗者以獨特的方式吸引眾人,為使眾人因他而得從罪過中悔改。但是,他並不是為彰顯自己、為自己揚名立萬。因此,他指出:「那比我更有力量的,要在我以後來,我連俯身解他的鞋帶也不配」(谷一7)。在這裏所指的「更有力量的」是指那「大能者」,通常是指天主自己:「因為上主你們的天主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偉大、有力、可畏的天主」(申十17)。因此,他指出將要來的那位:「要以聖神洗你們」(谷一8)。
「在聖神內受洗」喚起了天主在最後時期的許諾:「我要將我的神傾注在一切有血肉的人身上⋯⋯在那些日子裏,甚至在奴僕和婢女身上,我也要傾注我的神」(岳三1—2)、「我要對達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傾注憐憫和哀禱的神,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那一位」(匝十二10)。因此,天主聖神為人類帶來心靈的轉化,亦使天主的子民能最終圓滿地回應祂,並經驗到天主的祝福:「我要把我的神傾注在你的苗裔身上,把我的祝福降在你的子孫身上」(依四四3)。當每一位基督徒在接受入門聖事時,他便是藉著聖神在基督內得到新生命:「正如我們的首次誕生是在水中進行,同樣洗禮的水也確實證明:我們神性生命的誕生,是在聖神內賜給我們的」(天主教教理694)。如此,這份新生命要求我們隨從聖神的指引而生活。面對當代的挑戰,當人際間常追求私利、滿足個人外在物質的慾望時,作為基督徒能按福音價值,並辨別聖神的指引而作決定,實在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因為環境的因素、朋輩的認同而影響了個人的抉擇;另一方面,在追求屬靈生命的滿足時,卻要求一定的世俗生活的棄割,基督徒若沒有足夠的靈修根基,面對如此的生命探求時,很多時候亦因怕冒險而卻步。
為甚麼主耶穌需要接受若翰的洗禮?祂為何需要一份悔改的洗禮?這並不是因為主耶穌是一位罪人,「因為祂曾使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使我們在祂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格後五21),而是為了團結我們罪人,因而使祂最後被釘在無情的苦架上、流血犧牲。主耶穌的受洗是祂的苦難的預像,被浸入水中是死亡的象徵:「就像淹沒我們的水渦,流過我們頸項的洪波。又像洶湧澎湃的狂浪,早已將我們淹沒滅亡」(詠一二四4—5)。主耶穌亦曾談及祂的死亡就是祂的洗禮:「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甚麼;你們能飲我飲的爵嗎?或者,你們能受我受的洗嗎?」(谷十38)因此,接受了洗禮成為天主的子女,便渴求肖似基督,跟隨祂的腳步而生活。這種生活方式要求我們「不可與此世同化,反而應以更新的心思變化自己,為使你能辨別甚麼是天主的旨意,甚麼是善事,甚麼是悅樂天主的事,甚麼是成全的事」(羅十二2)。試想想:當你要決定一件事時,是憑甚麼標準?個人喜好?或是在祈禱中辨別?辨別時,是掏空自己,開放給聖神的引領、或是以個人的意向要求天主的答允?
主耶穌的受洗是祂生命的轉折點,由於祂分享了以民悔改的洗禮,使祂完全服膺天父對祂的召喚:「在他受盡了痛苦之後,他要看見光明,並因自己的經歷而滿足;我正義的僕人要使多人成義,因為他擔了他們的罪過」(依五三11),而天父亦對主耶穌作出了確定:「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谷一11)。作為天主的子女,我們也蒙受了這份恩寵:天父在我們困難的時候,時常支援我們,並以祂的愛使我們能從痛苦艱難中跨越出來。因此,當我們凝視被釘的主耶穌,並將我們的生命完全降服於祂時,我們便進入了祂的苦難及光榮復活,使我們能透過祂愛的傾注,不斷更新,並藉著這份心靈的轉化,而光榮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