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

期數
3767
刊登日期
2016.04.29
主曆
主曆 2016 年 05 月 01 日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四月十三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談到耶穌召叫瑪竇並與罪人同席的事跡,解釋天主為何「喜歡仁愛勝過祭獻」。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安! 

我們聆聽了瑪竇蒙召的福音。瑪竇曾是個「稅吏」,即為羅馬帝國收稅的人,因此被視為公開的罪人。但耶穌召叫他跟隨祂,成為祂的門徒。瑪竇接受召叫,並邀請耶穌及眾門徒去他家裡吃晚飯。於是,這引發了法利塞人和耶穌門徒關於他們同稅吏和罪人同席的爭論。法利塞人說:「你不能去這人家裡!」實際上,耶穌從不遠離罪人, 反而常常前往他們的家,與他們同坐;這意味著他們也可以成為耶穌的門徒。同樣地,成為基督徒也不會使我們完美無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稅吏瑪竇那樣,信賴上主的恩寵,即使我們有罪。

我們都是罪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罪。耶穌召叫瑪竇,向罪人顯示祂不看他們的過去、社會環境和外表俗套,而是為給他們開啟一個新前景。有一次我聽到這句美妙的諺語:「沒有一個聖人是沒有過去的,沒有一個罪人是沒有未來的。」這話真美:這就是耶穌所行的事跡。沒有一個聖人是沒有過去的,沒有一個罪人是沒有未來的;只要以謙卑真誠的心回應邀請即可。

教會不是一個完人的團體, 而是在行走中的門徒的團體。他們跟隨主耶穌,因為他們承認自己是罪人並需要祂的寬恕。因此,基督徒生活是培養謙卑的學校, 謙卑為我們開啟恩寵之源。這樣的態度不被那些自命「義人」、覺得自己比他人優秀的人理解。驕傲和自滿讓人無法承認自己需要救恩, 阻礙人看到天主慈悲的面容,不容人施行慈悲善舉。驕傲和自滿猶如一堵牆,隔絕人與天主的關係。但耶穌的使命即在於此:祂來尋找我們每個人,醫治我們的創傷,召叫我們懷著愛跟隨祂。祂明確表示, 「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瑪九12 )。耶穌儼然以良醫自居!祂宣報天主的國,以清楚跡象顯示天國的來臨:祂醫治疾病,使人脫離恐懼、死亡和魔鬼的束縛。

在耶穌面前沒有一個罪人遭到排拒,沒有一個罪人被排拒!因為天主的醫治力量從未遇到不可治愈的疾病;這使我們懷有信心並向上主敞開心靈,祈願祂來治愈我們。耶穌召喚罪人赴祂的宴席,醫治他們,恢復他們自己以為已失去、並被法利塞人遺忘的聖召。這是受邀赴天主盛宴的聖召。依撒意亞先知說:「萬軍的上主在這座山上,要為萬民擺設肥甘的盛宴, 美酒的盛宴; 肥甘是精選的, 美酒是醇清的。到那一天,人要說: 看!這是我們賴以拯救我們的天主; 這是我們所依賴的上主,我們要因祂的救援鼓舞喜樂」(廿五6,9)。

倘若法利塞人在受邀者當中只看到罪人,拒絕與他們一起坐席,耶穌則提醒罪人,他們也是天主的同席者。就此而論,與耶穌同席便意味著被祂改觀和拯救。在基督徒團體中, 耶穌的筵席有雙重含義:既是聖言的筵席又是聖體的筵席(參閱:《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21 號)。這宴席是天主神醫治愈和滋養我們的藥物。藉著聖言的筵席,祂啟示自己,邀請我們展開友好對話。耶穌不怕與罪人、稅吏和妓女對話。不,祂不害怕!祂愛眾人!祂的話猶如一把手術刀直驅我們內心,從根源下手,讓我們擺脫那潛伏在我們生命中的惡。

聖言有時令人疼痛,因為祂剖開偽善,揭穿虛假的辯白,揭露隱瞞的真相;但聖言同時也有光照及淨化的作用,賜予力量和希望,在我們的信仰行程上是一劑寶貴的補藥。聖體聖事則使我們以耶穌的生命為食糧,它有如一種極有效的治療方法,神奇地不斷更新我們領受聖洗的恩寵。藉著領受聖體聖事,我們以耶穌的聖體聖血為食糧,同時也看到耶穌在我們內把我們與祂的聖體合而為一! 

耶穌結束與法利塞人的對話時, 借用歐瑟亞先知的話(歐六6)提醒他們說:「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甚麼意思」(瑪九13 ) 。先知斥責以色列子民, 因為他們的祈禱誇誇其談、言行不一。以色列子民雖然享有天主的盟約和慈悲,卻經常生活在「表像」的宗教信仰中,沒有切實遵守上主的命令。這就是為何先知強調「喜歡仁愛」,即一顆承認自己罪過的赤膽忠心,能改過自新, 重新忠於與天主建立的盟約。「勝過祭獻」則表示,若沒有一顆懺悔之心,各種信仰行為均無效力! 耶穌也將先知的這句話應用在人的關係上:那些法利塞人在外表上非常虔誠, 卻不願意與稅吏和罪人同席;不承認他們有可能悔改,即得到治愈。他們沒有把慈悲放在第一位:他們雖是天主法律的忠實守護人,卻表現出不懂天主的心!他們好似一件包裝好的禮物,叫人不去開包尋找禮物,反而只注視包裝紙。他們只注視外表、形式,不注重恩寵,忽視恩典的核心!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都受邀入座上主的筵席。讓我們接受這邀請, 與祂的眾門徒一起坐在祂身旁。讓我們學會以慈悲待人,將他們視為我們的同席者。我們眾門徒都需要體驗和活出耶穌的安慰之語。我們大家都需要被天主的慈悲滋養,因為我們的救恩源自這慈悲之源。謝謝!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