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樂會舉辦真人圖書館
(本報訊)融樂會於三月十二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假金鐘政府總部旁舉辦「真人圖書館」活動,邀請二十二位不同種族、文化及宗教背景的人擔當「真人圖書」,分享他們鮮為人知的故事。
歧視有時並非源於事實或經驗,卻是來自想像、傳聞、恐懼、偏見,甚至憎恨等成見。融樂會所邀請的「真人圖書」來自印度、尼泊爾、菲律賓、澳洲、意大利、德國、巴基斯坦、泰國和非洲,當中有基督徒、伊斯蘭教徒、印度教徒及無神論者,約一百人到場與他們交流。真人圖書館於二千年初由一丹麥組織開始發展。
大會主持先向參加者講解「讀書」時要注意的事:「聆聽時須抱持尊重態度。你只可以問一些需要澄清的問題,而不是辯論;亦不該拍照和錄音。」
活動讓分享者與參加者同處於一個尊重且信任的氛圍下,好能讓各人驅除成見,認識一些生命軌跡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及其故事。
真人圖書包括甘浩望神父(F. Mella),他以《不只是傳教士》為其書命名;於一九八七年來港、透過聽廣東歌去學習廣東話的澳洲籍演員河國榮(G. Rivers)則述說他以白人身份立足此地的感受;於香港出生的尼泊爾女士分享她作為醫生主管,要領導一眾華人醫生的故事;陸漢思牧師(Hans Lutz)則回憶自己作為歐洲人,卻與香港草根階層一起爭取基本人權的經歷。
好些分享者講述自己的困境,例如他們雖成長於香港,卻被視為外國人;或因其宗教所惹來的嘲笑;又有人釐清外教人對清真食品的錯誤解讀。
有分享者的圖書題目為《當我訴說自己作為阿克邁底亞伊斯蘭教徒,卻在伊斯蘭國家被迫害時,我並沒有說謊》;真人圖書當中亦有難民與尋求庇護者;又有伊斯蘭教徒述說被視為恐怖份子的故事。
每本圖書分享自己生命中最不為人知的部份,包括他們因歧見、忽視甚至敵視所遭受的困難及傷害,但他們亦感激自己遇過窩心溫暖的好人好事。
當天有老師帶同學生到場參加,有些學生表示曾在遊樂場見過非中國籍人士遭到針對; 而其中一位分享者、於香港土生土長的菲律賓籍設計系學生對此深表共鳴,她的書名正是《那時,沒有人肯表態》。
融樂會「真人圖書館」的宗旨就如其名稱「IN.VISIBLE」般,希望將這些「不被看見」的寶藏變成可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