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在福傳
中國寧夏教區蔚和平神父的屍體於二○一五年十一月八日被發現在山西太原汾河中,死因不明,中國教會失去了一位為主奉獻所有的好牧者。藉著國內神父這兩篇分享文章,我們得知他為人學識淵博,隨和謙厚。他一生教育青年、傳教、栽培聖召、服務在社會邊緣和貧困中生活的人們。五月八日是他的屍體被發現半周年紀念,我們謹以此專題懷念他。
現在是復活期,基督徒的信仰核心是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當年宗徒不明白主耶穌的苦難和犧牲,正如我們不明白義人為何要受到磨難,但復活的耶穌基督為我們帶來了希望,我們也深信天主會眷顧蔚神父用生命來服務的中國教會。現由兩內地神父撰文悼念蔚神父。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
- 正委會將於五月七日(週六)晚七時半於黃大仙聖雲先小堂舉行祈禱會紀念蔚神父
憶和平神父
我們「教會法典」的課程是蔚和平神父講的,但心裡卻從未把他當作師長。這並非不尊重,而是覺得用朋友較用老師來稱呼他,更為恰當。一方面由於早就認識,並且聽聞他許多的趣事。例如他在學外語時,竟在夢中也能和人用外語對話;另一方面,他講課的方式很隨性,講台為他只是擺設,無法想像他安安靜靜坐在講台上授課是甚麼樣子。
同他在一起,無論聊天或上課,都是一種朋友間輕鬆自由的氣氛,也就難怪和嚴肅莊重的老師形象搭不上關係了。可能也正是這些原因,他特別能和年青人玩在一起,並獲贈一個「大俠」的雅號。他多次被邀請去為大學生講課。不修邊幅的形象,天馬行空的思想,快意灑脫的課堂, 和傳統的神父的確大相逕庭。俠客的雅號,起得確是傳神。課餘時間,大家都喜歡追著這位「大俠」談天說地。在歡笑嬉鬧中,能聽到學生們不經意的讚歎。蔚神父廣博的知識,彷彿打開了另一片天地的窗戶。
凡是和蔚神父接觸過的人,都會經驗到在他之內彷彿有一份永不停歇的活力,憂愁和焦慮總不會是他的狀態。當然,不是說他做事情一帆風順,有時困難是難以想像的,看到過他心急匆忙的樣子,卻從未聽到過他猶豫不決的抱怨。他認為對的事情,更是不會輕言放棄。
這些年,他的足跡可以說踏遍了中國大地。為了教會的事業,也為了教會對社會的責任, 常年奔波,不辭勞苦。這種奔波為常人也是吃不消的,他卻輕鬆處之。這需要身心的高度平衡, 才能達到如此最佳的工作態度。他保持這種平衡的秘訣應該是他「豁出去」的精神,即是只管付出,不問收穫的精神。少了對名利的計較,生命反而坦蕩自由起來。所以,他住得下城市中空調熱水的賓館,也睡得了雲南山村露天潮冷的牛棚;在山珍海味的宴席上可以談笑風生,歷年的徒步朝聖中的饅頭咸菜也吃得津津有味。看到蔚神父的生活,誰都會感嘆原來生命可以這麼隨意灑脫,自身的煩惱都消解不少!
斯人已逝,卻未能安息。為一個千里奔波、不知疲倦的人來說,死也許是最終的休息,死也並不可怕。生是他坦然的保證,至於甚麼樣的方式已經不重要了。
但為活著的人來說,卻不能對他的離去漠然以對。因著困難而放棄追求真相,不會是蔚神父的精神。沒有為弱勢的人尋求真相的勇氣,又怎麼能稱為真正的朋友呢?的確,我們可能甚麼也做不了,但不代表我們可以甚麼也不做。就如蔚神父的名字「和平」一樣,它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只要我們都嚮往之,就會產生效果。例如有一個小偷顫顫巍巍的行竊,不需要一定有人站出來制止,只要大家都盯向他看,自然就會縮手。若是大家都轉目不理,那麼這個小偷就可能變成劫匪,為蔚神父的事,今天「和平的關注」可能是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只要堅持,必能找到真相,讓逝者安息!
緬懷和平
太平盛世,朗朗乾坤,和平遇害,令人質疑萬分。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太原警方通報的消息,次日下午由家人確認了這慘痛的現實。
噩耗如晴天霹靂,驚駭華夏大地,刺痛著所有熟知和未識的人。英年早逝,這為初有起色的中國教會,留下了莫大的遺憾,造成了無比的損失。人人扼腕痛惜,深切緬懷這位基督的忠僕。
蔚和平神父一九七四年生於山西省朔州, 洗名伯多祿,兄妹四人排行老大。他中等身材, 不修邊幅,常給人留下:平凡而又平凡的印象。花白頭髮與滄桑面容的搭配,使之與實際年齡相距甚遠。開朗的性格,為人謙和。豁達的心胸, 接納的總是不同的意見,包容的總是異己。言談中,不整的牙齒間,發出的總是爽朗笑聲,流露的總是智慧的語言,從不使人尷尬或不適。在他笑口常開的嘴角上方,永遠高照著一顆不落的黑痣—這就是和平的標記。有誰能夠看出,這樸實的外表下,隱藏的竟是偉大的靈魂?
蔚和平神父,青年人的朋友。他天資聰穎, 知識淵博。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之成為學術的風範。他交際廣泛,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關愛當代青年尤其公教青年的現狀。到處授課、佈道,妙語連珠的講堂,自然灑脫的台風,吸引著並激勵著無數青年。他以吃苦耐勞的精神,啟發青年勵精圖治,奮發圖強。
自二○○八年發起徒步朝聖的活動,至今已走過了八個年頭,在血淚中陪伴了數百青年。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的蔚和平神父,為青年所敬仰。
蔚和平神父,天主教會的驕子。他除了善盡本職之外,常常掛念的就是祖國教會。他不囿於狹小的堂區,而放眼整個中國教會。抽堂區之餘暇,奔波各地方教會之間。或講授課程,或帶領避靜,或舉行學術研討,或開辦信仰交流等方式,啟動了沉悶的中國教會。而他質樸完整的信仰表達,更踐行著宗徒的信仰。堅定的腳步,行走在信仰之中,奔波在真理之途,更跑在了神職的前列,真不愧為「中國的使徒」。
蔚和平神父,中國人的兒子。因這美好而精準的定位,使之常常流露著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與同情。對那被人忽略的人群,他親自走訪關注;對無人問津的貧困山區,他躬親服務;對被漠視的不同信仰的信徒,他挺身維護其尊嚴。同時,他也常呼籲人們,「負起我們的責任,關心這個的社會」……教會關懷社會的責任,在他的生命中處處綻放。一首首感人的詩篇,由他譜寫;一首首動人的讚歌,由他詠唱。就是這樣一顆赤誠的中國心,在為祖國母親永遠跳動。中國教會需要和平,中國社會更需要和平。正值我們急需和平的時代,締造和平的人卻走了。這是多大的遺憾啊!怨恨?氣餒?不!都不合乎他「傾灑熱血,慷慨奉獻」的精神。對和平的緬懷,是我們真情的表達;走和平的道路,更是我們不變的志向。
姓蔚的和平神父走了,如同種子埋了在地下,以此呼喚基督的和平。可是,天主的作為神妙莫測,祂將完成一項偉大的交換—以和平換取和平。基督為王,基督統治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