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調查:網上青年不快樂
(本報訊)明愛網上青年外展計劃十二月十二日公布的調查發現,不少流連互聯網的青少年若遭遇學業困難並缺乏支援,較容易沉迷上網;社工透過互聯網提供輔導,能鼓勵他們積極面對困難。
網上青年外展計劃與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倪錫欽教授及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張宙橋博士合作,對參與計劃的青少年展開網上調查。
調查發現,在填答快樂指標青少年當中,九成七青少年的快樂指數出現問題;填答生活滿足指標的青少年當中,九成出現問題;填答抗逆力指標的青少年中,七成七出現問題。
明愛網上青年外展計劃遂透過網上外展形式接觸有需要的青少年,社工在網上討論區採用投射式繪畫(Projective Drawing)的方法,鼓勵青少年分享情緒困擾,然後再作出合適的跟進輔導工作,單是首兩天便收到超過四百張畫作,反映參與網上活動的青少年對網上服務的需要。
此外,社工亦透過電子競技訓練小組,利用網絡遊戲引導青少年投入現實世界,再配合網上的支援小組,讓組員更有效地分享個人感受。
經社工介入後,在生活滿足感出問題的受訪者少了兩成二,在抗逆力方面出問題的少了三成一。
談到青少年不快樂的原因,聚焦小組發現,這源於青少年在升學就業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他們指新高中學制下,學校仍以催谷成績為主,未能全面配合青少年需要;即使能繼續升學,但不少課程認受程度偏低,難與職場接軌。與此同時,聚焦小組亦發現,當青少年遇上挫折,兼且缺乏支援網絡,不少都會選擇退隱到網上世界。
這項外展計劃同時透過不同的小組與活動發展青少年各方面的興趣與才能,並加強他們於現實世界的人際網絡。
是次調查經問卷及聚焦小組訪問了三百八十五位二十五歲以下參與明愛計劃的青少年,其中有一百一十二位為明愛的個案服務使用者,二百七十三位為活動參與者;平均年齡為十九歲,約七成半為男青少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