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罪婦以淚水獲得寬恕
(梵蒂岡電台訊)教宗方濟各四月二十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的要理講授圍繞著《路加福音》中罪婦用淚水為耶穌洗腳的事跡, 通過罪婦和邀請耶穌同席的法利塞人西滿之間的對比,解釋天主慈悲的意義。以下是教宗方濟各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早安!
今天我們談談《路加福音》呈現的慈悲的一個方面。我們剛才已經聆聽了這段精采的福音。那時,耶穌正在一個名叫西滿的法利塞人家裡作客。這些人願意邀請耶穌來家裡作客,因為耶穌受到群眾的好評,視祂為一位大先知。當他們坐下來吃午飯時,一個城裡人人皆知的婦人闖進來,一個罪婦。這女人一句話沒說,就伏在耶穌腳邊痛哭起來; 她的淚水滴濕了耶穌的腳,她便用自己的頭髮擦乾,然後口親,再抹上自己帶來的香液。
於是出現了兩種形象的對照:法律的熱心擁護者西滿和那無名罪婦。前者根據外表判斷他人,後者則用自己的行動和真誠來表達她的心意。西滿雖邀請了耶穌,卻不願受牽連,也不想讓老師走入他的生活;反之,那婦人則懷著愛和崇敬全然信賴耶穌。
法利塞人不明白耶穌為何甘願被罪人「玷污」。他認為如果耶穌真是先知, 定會認出罪人,並遠離他們,把他們當作癩病人那樣對待,以免被污染。這個法利塞人的態度是某種理解宗教的典型方式,認為天主與罪勢不兩立。然而, 天主聖言教導我們要將罪與罪人區分開來:對於罪不可妥協,但罪人則不同, 我們都是罪人!我們如同病人那樣需要得到治療。為醫治病人,醫生應接近他們,給他們診斷,觸摸他們。為得到痊愈,病人當然必須承認自己需要醫生!
在法利塞人和罪婦之間,耶穌傾向於後者。耶穌不受任何偏見的影響。偏見不許流露慈悲,耶穌則不然。祂是天主的聖者,任由那罪婦觸摸而不怕被玷污。耶穌是自由的,因為祂接近天主, 慈悲之父。這種與天主、慈悲天父的親近,給予祂自由。耶穌甚至與罪婦建立起關係,為她解除遭受法利塞人及同鄉利用及隔離的處境。。
耶穌宣判說:「你的罪得了赦免」(七48 )。那婦人現在可以「平安」離去了。主耶穌看到了她赤誠的信德與悔改;因此在眾人面前宣布說:「你的信德救了你」( 50 )。一邊是經師的虛偽,另一邊是那婦人的真誠、謙卑和信德。我們大家都是罪人,但我們經常陷入虛偽的誘惑,以為自己比別人好。「請看看你的罪!」我們人人都該看看自己的罪,自己的跌倒,自己的過錯, 同時也要注視主耶穌。這就是救恩的路線:在「我」罪人與主之間建立起關係。倘若我自以為是義人,這救恩的關係就無從建立。
這時,席間的每個人心中升起了更大的驚愕:「這人是誰,祂竟然赦免罪過?」( 49 )。耶穌沒有明確回答,但罪婦的悔改擺在眾人眼前,這表明在耶穌身上散發著天主慈悲的大能,祂具有改變人心的能力。
罪婦教導我們在信德、愛及感恩之間存在一種聯繫。她的「許多罪」得了赦免,因此她愛的多;相反地,「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就連西滿也不得不承認,那多得恩赦的,愛的更多。天主把眾人都納入了同一個慈悲奧秘之中,天主總是先愛了我們,我們眾人在這愛的奧秘中學會去愛。聖保祿說: 「我們就是全憑天主豐厚的恩寵,在祂的愛子內,藉著祂愛子的血,獲得了救贖,罪過的赦免。的確,天主豐厚地把這恩寵傾注在我們身上」(弗一7—8)。在這句話中,「恩寵」的意思實際上就是慈悲,而修飾詞「豐厚」則表示它超越了我們的一切期待,好使天主拯救我們每個人的計劃得以實現。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要為信德恩典而感恩,感謝上主賜予我們如此之大和令人愧不敢當的愛!我們要讓基督在我們身上傾注祂的愛:門徒從這愛汲取力量並將之作為立足點;每一個人都能把這愛作為養料和食糧。如此,我們再把感謝天主的愛傾注在我們的兄弟姐妹身上,在我們的住所、家庭及社會中向眾人傳播上主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