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委會談聖若瑟堂禮堂:
(本報特稿)教區向政府申請擴建粉嶺聖若瑟堂,禮儀委員會辦事處主任羅國輝神父指出,稍後興建的多用途禮堂會帶出主保聖若瑟的標記,整體設計則以禮儀和教徒需要為先。
羅國輝神父四月十四日對本報說,新禮堂的設計構思具備兩大特色,一是表達聖若瑟的「七苦七樂」這主題;第二是貫徹聖堂本身的簡樸與簡潔風格,「新禮堂不掩蓋隔鄰原來聖堂的美, 也不高於它,會利用地底空間」。
主保聖若瑟 「七苦七樂」為堂區主題
「我們要為禮堂塑造現代化空間。」羅神父說,教區機構及堂區揀選設計師,塑造禮儀空間以配合建築圖則時,會從禮儀需要及教會準則去考慮,並重視教徒的禮儀需要。
談到揀選的考量,教區禮儀委員會余蕙瑛修女同日說,新設計要回應香港現代社會的需要及風格,同時應「較本地近三十年的聖堂設計更優勝,不重複舊設計或倒退到巴洛克或新古典主義的舊風格」,「不標奇立異,卻是提升與進步, 反映本地教會的成長」。
對於保育聖堂,羅國輝神父說,聖若瑟堂於一九五四年祝聖啟用,是具備六十多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不適宜重建聖堂,於毗連位置建造禮堂則能保留聖堂的美。
他指禮堂目前正考慮不同方案,例如透過聖堂及禮堂的七處不同地方帶出聖若瑟的「七苦七樂」主題,從中連繫禮堂及聖堂。他說: 「香港人平日已活在密密麻麻的空間內,故希望禮堂的禮儀空間留白,多些空間與安寧,營造祈禱的氣氛。」
禮堂促進與社區交流
羅神父說,禮堂凹進地底是避免「喧賓奪主」,造價或較貴,設計上要多花心思:「聖堂需要方向感,凹進地底的位置,採光及取風會較一般聖堂困難。」余蕙瑛修女補充說,多功能禮堂內部須可調整間格,供舉辦其他活動之用。
羅神父說,多功能禮堂能促進堂區與社區交流,例如堂區可舉辦活動,邀請社區人士參與, 讓他們與教徒交流。
羅神父說禮堂預計可容納七百至八百人,可舉行主日彌撒及大型禮儀;現有聖堂可舉行平日彌撒、婚禮或拜苦路等。(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