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意義

期數
3697
刊登日期
2014.12.26
主曆
主曆 2014 年 12 月 28 日

聖誕佳節,我們歡欣地迎接「和平之子」耶穌基督的誕生;新年伊始,教會亦鼓勵我們在教堂、家裡和公眾地方為和平祈禱。

可是,我們如何祈禱,與祈禱這舉措同樣重要。理查茲(Tom Richards)是歷來唯一一位分別代表過澳洲和英國雄獅隊的欖球員。他在日記內寫道,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他為澳洲皇家軍隊當志願兵時,隨軍牧師為每個人的安全和凱旋回家祈禱。

理查茲當時不以為然,他反問,如果上主之手能夠覆蓋他的軍隊、保護他們,並且安排聯軍獲勝,那麼肯定的是,上帝當初也能夠阻止戰爭發生。

理查茲並非和平主義者,他從軍編號是二十五,顯示他很早就響應了國家招募志願兵的呼籲。可是,他堅定的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訴他,隨軍牧師的祈禱內容與聖經所展示的上主肖像本質上有所牴觸,而且違反了他的基督信仰。

我們如何祈禱,尤為重要,因為這影響我們行事和回應的方式。西方世界以「和平」名義出師去轟炸伊斯蘭國,但阿拉伯裔的賈神父(Michel Jalakh)卻認為這適得其反,他指出,事實上中東國家的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有足夠決心解決國內困局。

他認為,轟炸只會使暴力持續,只會給他形容為「犯罪與不合乎宗教信仰的運動」增加公信力,鞏固該運動。

「國際基督和平運動」(Pax Christi)的加夫尼(Pat Gaffney)指出,我們常以自己的世界觀,透過選擇性記憶去操控我們如何懷念偉大基督徒的行實。

他說,著名聖人的反軍事色彩往往會受到淡化。世人銘記阿西西聖方濟對宇宙萬物的神學論點,卻甚少提到他與蘇丹的對話,及其阻止來自所謂歐洲基督信仰國家的十字軍對埃及的蹂躪。

對於聖女加大利納(Catherine of Sienna),世人難以忘懷的是其文筆亮麗的神學和哲學作品,卻不是她十四世紀在意大利城邦中擔當和平使者的角色,也不是她斥責那不勒斯女皇武力壓制臣民的事。

聖馬爾定(Martin of Tours)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把自己身上的外套割為兩段,一半送給一個在暴風雪中衣不蔽體的乞丐;可是,這位四世紀初羅馬帝國時期曾經當兵的聖人,因為認為從軍與自己的基督信仰相對立而決定退伍此事卻鮮為人知。

堂區司鐸主保聖維雅納(Jean-Marie Vianney)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成為逃兵;聖安博(Ambrose)禁止皇帝進入大教堂,因為他屠殺人民,雙手染滿血腥;還有,十五世紀波蘭國王的兒子聖加西彌祿(Casmir)拒絕發動一場他認為不公義的戰爭。

儘管不少軍人曾撰寫大量有關戰爭毫無意義且慘無人道的痛苦經歷著作,但世人仍然相信戰爭能帶來和平。

際此慶祝聖嬰誕生的時間,讓我們祈求能得享祂以一生所教導的和平。

 

廣告